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核心技术的里程碑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三星展现5G蓝图

2016年02月26日 13: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6日讯 近日,三星电子在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了一系列5G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果,包括先进的5G毫米波通讯技术平台和多连接解决方案,让我们提前看到下一代移动通讯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和高度。

  “2014年,三星已在5G技术方面最先建立了一些行业基准。今年我们发布的行业基准则包含了实地测试、移动性测试和5G应用,例如与美国和韩国的顶级运营商进行4K UHD清晰度的VR流媒体直播。”三星网络业务执行副总裁和全球销售兼营销团队负责人Dongsoo Park表示,“5G,这个下一代的移动网络技术,如今已经来到我们面前,它将实现我们近10年中才开始萌生的移动梦想。”

  “5G网络和设备将改变整个行业”,三星移动通信业务部执行副总裁和通信研究团队负责人KyungwhoonCheun表示。“基于个人用户到大型企业的发展需求,三星非常专注于发展和推动能够在未来十年中能将用户和服务高度联通的成熟技术。

  里程碑技术

  在今年的MWC上,三星展示了可覆盖从3.5GHz到28GHz和60GHz毫米波的最新5G技术平台。其中包括先进的混合波束成形能力,超高比特率,极低的延迟性,用于毫米波的小基站波形因子的原型,以及能够增加基站容量65%以上的三星Full Dimension-MIMO技术。

  无论在实验室中还是在真实环境中,三星的28GHz和60GHz毫米波系统都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毫米波谱研究发现,它非常适合下一代高密度的小基站形态的部署。此外,密集的天线阵列与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先进的混合波束成形技术,可提高基站容量和用户体验,以直击每个用户设备,确保最佳的无线信号。利用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三星的波束成形技术在非视距传播(nLoS)的情况下,能由附近表面反射的光束达到用户设备。

  掌控移动:多项世界之首

  最近,三星继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关键里程碑式的突破,在多基站移动性的成功演示,以及在波形因子的商用手持设备开发方面,均是世界首次。

  移动性测试代表重要的商业化的要求,三星已经证明了在基站间无缝切换、让用户感知不到的能力。这包括系统内(毫米波对毫米波)和系统间(毫米波LTE)切换。同时,基于三星Galaxy S6改造的5G设备原型,通过附加的60GHz的天线模块,还能保持与现有3G和LTE信号的连接。

  连通的一致性

  今天,一个典型的移动网络可能有着相当复杂的网络技术。大多数的网络是由一系列不同的频段,使用规则(授权或非授权的),以及技术标准(2 G、3 G、LTE、WI-FI)组成。

  在5G网络方面,三星引入了Smart Multi-Link智能多链路解决方案,实现了聚合技术的重大飞跃。三星将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核心解决方案,为运营商提供应对任意连接方式的访问技术(例如3波段LTE + Wi-Fi,5 G + LTE-U等),打造无缝且透明的用户体验。

  利用其广泛的跨产品链的专业知识,从移动设备到家用电器再到半导体芯片,三星能够快速创新并构建真正的从终端到终端的各种组合,从用户到服务商,从企业到政府,全面满足各种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星也加入了3GPP和ITU等全球标准化组织,为互联网连接服务做出贡献。同时,在与政府间的合作(如韩国千兆项目、欧洲5G-PPP)及与各种领先的研究机构合作,都体现出三星5G标准化工作走在了行业最前沿。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