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部:2015是中国外贸史上极不寻常一年 呈八特点

2016年01月20日 10: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图片说明:1月20日上午,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经济网进行直播,图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中国经济网记者吴新竹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记者 苗苏)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月2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2015年是我国外贸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加大。据海关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同比(下同)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按美元计,全国进出口总值3.96万亿美元,下降8%。其中,出口2.28万亿美元,下降2.8%;进口1.68万亿美元,下降14.1%。>>点击进入专题

  沈丹阳说,尽管进出口增速下降,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出口增速仍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年外贸运行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我国出口情况仍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据WTO统计,2015年1-11月,美国(-6.8%)、德国(-11.2%)、日本(-9.4%)、韩国(-7.4%)、香港(-3.1%)、印度(-17.5%)、南非(-9.5%)、巴西(-16.0%)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为负增长,比我出口降幅(-2.5%)分别高0.6至15个百分点。我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升至约13.4%,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1-11月,我国进出口比美国多566亿美元,其中出口多6672亿美元,继续保持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

  (二)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保持增长,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2015年,一般贸易出口12173亿美元,增长1.2%,占外贸出口53.5%,比2014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7978亿美元,下降9.8%,占外贸出口35%,比2014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

  (三)从主要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机电产品出口13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0.1%,占外贸出口57.6%,比2014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手机、船舶、灯具等出口分别增长8.5%、13.3%、15%。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720亿美元,同比下降2.7%,占外贸出口20.7%,其中纺织品、服装、鞋分别下降2.3%、6.4%和4.8%。

  (四)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10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占外贸出口45.2%,比2014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10047亿美元,同比下降6.5%,占外贸出口44.2%;国有企业出口2424亿美元,同比下降5.5%,占外贸出口10.6%。

  (五)从主要市场看,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对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增长。2015年,我国对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出口分别增长7.4%、11.7%和3.8%。对美国、东盟出口增长3.4%和2.1%。对欧盟、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下降4.0%、9.2%、8.7%。对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下降35.2%和21.4%。

  (六)从地区情况看,中部地区占比提升。2015年,东部十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出口19015.6亿美元,下降2.0%,占外贸出口83.5%,比2014年提升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出口1826.9亿美元,下降1.5%,占外贸出口8.0%,比2014年提升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出口1923.2亿美元,下降11.5%,占外贸出口8.5%,比2014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七)新型商业模式保持快速增长。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型商业模式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速超过70%。

  (八)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需求走弱等因素影响,进口仍在低位运行,但质量效益提高。2015年,我国原油、塑料、大豆、天然气、纸浆、谷物、铜精矿等10类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合计减少付汇18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万亿元),大幅降低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改善了效益。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发布会现场    2016年01月20日
  •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    2016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现场直播    2016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