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8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与开放型经济”,中国经济网为合作媒体。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黄薇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1日讯(记者林秀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黄薇在“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上建议,2016年杭州G20峰会可以重新思考一下G20的行动和目标,将中国的改革风气带中G20中去。>>>点击进入专题
黄薇说,G20峰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目前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议题缺乏延续性,执行缺乏效力,这是对领导人对话平台资源的浪费,“我希望在2016年,G20能有一个变化”。
据悉,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于7月30日-8月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网作为本次论坛的合作媒体将全程报道论坛。
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黄薇发言全文:
我介绍的是中国举办G20相关的,开始之前我想先谈几个问题,G20到底在全球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它的定位似乎不是那么清楚,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听到很多对于G20的定位,对于它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或全球治理这种平台之间是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讨论。比如G20应该是危机驱动型还是长期治理型的平台;G20应该更专注经济增长还是有更广泛的议题篮子;G20与联合国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在发展议题下面它很多讨论的问题和联合国是有重复的;在G20的副手会、工作组会讨论的风格,甚至国际组织才有的办事风格在里面,他们会对很多技术问题进行讨论。这是现在的一些情况。
第二个问题,G20的议题似乎比较广泛,议题设计框架也不是那么被很好地组织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刚才我提到过发展议题,在发展议题下,现在有个比较形象的称谓,说它像个垃圾箱,所有主办国不太愿意提到的议题都放到里面去。其实我们都知道,发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它有必要覆盖那么多的议题范围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就业问题,发展支持等等。
我们会发现议题也缺乏延续性,比如2012年G20花了很长时间探讨参考指南,但之后没有看到相关方面进一步的工作。所以,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G20现在是个很好的平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顺应现在全球多极化时代的治理平台,它是南北对话的共同治理平台;它也是个领导人峰会,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领导人峰会这个资源,因为领导人峰会意味着它对很多问题能有更强的推动力,能有更大的影响力,我们不应该把长达几百页的报告丢给他们看,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于2016年中国的G20,我们是不是可以重新考虑一下G20所要做的,或者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希望在2016年,G20能有一个变化,或者在中国这一年能够留下什么东西。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四个建议。
第一,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应该能有个共识,这是我们应该能做到的。对这种共识所能采取的集体行动,比如现在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里,我们是不是需要在结构调整,经济政策方面做出一些调整。中国在过去30年一直都在改变,中国常常叫改革,其实它就是一种政策上的调整,不断顺应需求来做出改变,这种风气我想也能够带到G20里去。
第二,我们需要对全球经济有帮助的,或者有正面影响的重大合作,它的方向和原则做出一些建议,这是G20要做到的,要关注这个领域。比如现在我们都注意到贸易领域是碎片化的,有碎片化趋势。投资领域还没有全球化的规则。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刚才科顿介绍的“一带一路”中国倡议,但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合作机制或者共识,在这些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第三,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议程,这是我们需要去触及的,虽然这些东西很新,比如环境和新能源、新经济、还有创新合作,现在创新经济和过去不一样了,它规模越来越大了,需要进行合作,我们在G20上是不是也应该去关注它。
第四,我认为,G20应该能有迎接新时期的观念和思维,我特别相信观念的力量。当今世界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基本在座各位都有共识,全球经济既不强劲,发展也不平衡;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政策决策,我们的经济活动,我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所以全球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不仅会受到溢出效应也会受到回荡的影响,这都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
最后一句话总结,如果考虑到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在过去二战之后这段时间里不断提升,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人性无止境的欲望say no,能尊敬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我想未来的一百年一定会和过去相比有非常大的不一样。
(发言文字由论坛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