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8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与开放型经济”,中国经济网为合作媒体。图为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及亚洲事务董事总经理成帅华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 摄
中国经济网7月31日讯(记者秦陆峰)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及亚洲事务董事总经理成帅华31日在“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上说,G20已经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并且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点击进入专题
他还说,2016年G20峰会中国担任将轮值主席国,会在RTA(区域贸易协定)方面采取更快速的行动。
据悉,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7月30日-8月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网作为本次论坛的合作媒体将全程报道论坛。
以下是成帅华发言全文:
成帅华:非常感谢主席先生。这张图显示的是目前全世界1000多个双边和区域的自贸协定。还有一些巨型的区域自贸区正在谈判中,比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12个国家此时正在夏威夷进行最后阶段的谈判,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定(TTIP)计划在今年年底达成框架性成果,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和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也在推进。
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区域自贸区就其本质而言,对成员之间提供贸易优惠待遇,对非成员形成了歧视性待遇,所以区域自由贸易区,一方面在区域内促进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则造成全球市场的破碎化(fragmentation)。这种价值链的破碎化不利于商业和贸易发展,特别是给中小企业的出口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比如说,你想出口你的产品到不同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又分属不同的区域自由贸易区,那么你就要准备不同的原产地证明、标准认证等大量文件,并面对不同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
那么,如何应对区域自贸协定带来的全球市场分割的问题呢?
二十国集团(G20)已经认识到这个挑战。比如在去年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里斯班峰会公报中写道,“我们需要一个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中的强大贸易体制,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为帮助工商界更好地利用贸易协定,我们将努力保证双边、区域和诸边贸易协定互为补充、透明,并为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内建设更强大的多边贸易体制作出贡献。这些规则依然是带来经济繁荣的全球贸易体制的基石。”
在此前的由澳大利亚召集的贸易部长会议上,部长们也讨论了双边、区域和诸边贸易协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如何补充多年贸易体制。部长们还解释道,“这些贸易协定,如果设计得当,将鼓励国内结构调整,并使得各国更加容易的加入多边协定”。
但是,到底怎样“努力保证”这些协定的“透明”和“设计得当”呢?很显然,二十国集团还缺乏一个具体行动计划来做到“努力保证”。
那么2016年的G20可以做些什么?
在区域贸易协定这个问题上,明年在中国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可以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我们的项目报告有更详尽的分析。这里简要介绍四个建议。
一是建立一个区域自贸协定交易所(RTA exchange),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平台,是一个大数据,包括所有的双边、区域和诸边贸易协定的内容,为各国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透明的信息。目前,这些信息是极为分散的,因而缺乏分析和研究。
二是委托一个专家组,独立地评估巨型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这是一些技术性的分析,可能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然后提出政策建议。这两者可以被纳入昨天王文院长建议的G20工具箱里,作为贸易和投资领域工作的抓手。
三是在标准方面,二十国集团可建议自贸区向第三方提供最惠国待遇。特别是在新一代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很多标准协调和相互承认的条款。什么意思呢?比如,如果欧盟和美国达成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定(TTIP),双方承认对方的产品标准和认证,也就是说,欧盟的产品只要有了欧盟的标准认证,就可以进入美国,而不需要进口方(美国)的标准认证,美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也不需要额外的欧盟认证。如果给予第三方这个最惠国待遇,那么第三方(中国的出口)只要符合欧盟或者美国任何一方的标准和认证,就可以进入整个TTIP市场。这在经济和技术逻辑上是很顺畅的,而且有巨大的良性溢出效应,但是目前还很少讨论。
第四条是机制方面,建议二十国集团设立一个贸易和投资工作组,对上述的建议,以及其他建议进行研究和规划,更好的为贸易部长会议和领导人峰会做出准备。这个工作组既可以促进与框架工作组、发展工作组之间的横向协调,也可以增进不同主席国之间在贸易和投资议程方面的纵向连贯性。
(发言文字由论坛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