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孙宝国:中国食品安全稳中向好 消费者却不太满意

2015年06月15日 13: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5日讯(记者林秀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今天在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中向好,但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满意度并不高,其中全球化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是原因之一。>>>点击进入专题

  据了解,本次会议的主办方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荷兰驻华大使馆是会议的协办单位,具体承办单位则是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和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对会议全程进行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直播。 

  2015年6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和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食品安全 国际共治”。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以下是孙宝国在会议上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腾局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全球化下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食品原料的国际化;第二,食品产品的国际化;第三,食品标准的国际化。

  中国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国和食品消费国。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12万亿,成为第一大制造业,也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中国也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

  中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稳定可控,稳中向好。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并不高。中国的许多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隐患最大,这种认识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食品的原料安全,在食品安全当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中国消费者将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希望寄托于加强监管,中国的领导人有句话,安全的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食品原料的生产,食品的生产,包括食品从业人员的自律,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影响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

  在全球化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主要是原料的多样化,原料来源的多样化。比如说,中国常用的涮羊肉,羊肉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也可能是新西兰生产的。羊肉当中的红辣椒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也可能是印度生产的。这当中如果说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风险或者隐患,那么这个问题溯源起来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第二个问题,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食品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所需要的粮食大豆进口的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大豆的进口量是8400万吨,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缺口明显,进口也在增多。乳制品的进口量呈急剧攀升的一种趋势。中国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有几个“怕”,第一个,很多中国的消费者怕转基因的食品。中国进口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中国的消费者现在还怕瘦肉精,我们进口的猪肉、牛肉、羊肉,很多国家第二代瘦肉精来自多巴胺,是允许使用的。这就给我们的监管、宣传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食品的出口也在稳步上升。中国食品的出口应该说质量是好的,但是安全的隐患也照样存在。欧盟的检测数据,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跟其他国家的问题相比来讲,也是差不多,在同一个数量级。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跟世界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最后一个要谈的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应该说,中国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食品安全的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影响了国内外食品的公平竞争,也束缚了中国工业食品的发展。在食品添加剂品种上表现就特别突出,比如中国进口的一些食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当中就没有,这个状况给我们的监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种状况来讲,也应该尽快地得到改善。

  最后作一下小结,食品安全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中国政府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对食品案件是零容忍,但是我们也应该让中国的消费者意识到这一点,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在社会长期存在。第二,食品全球化是必然趋势,食品安全全球共治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未来问题,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中国来讲,我们必须提高每一个公民、每一个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和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共治和全球共治,把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谢谢大家。

 

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