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孙宝国:中国食品安全稳中向好 消费者却不太满意

2015年06月15日 13: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5日讯(记者林秀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今天在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中向好,但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满意度并不高,其中全球化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是原因之一。>>>点击进入专题

  据了解,本次会议的主办方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荷兰驻华大使馆是会议的协办单位,具体承办单位则是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和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对会议全程进行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直播。 

  2015年6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和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食品安全 国际共治”。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以下是孙宝国在会议上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腾局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全球化下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食品原料的国际化;第二,食品产品的国际化;第三,食品标准的国际化。

  中国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国和食品消费国。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12万亿,成为第一大制造业,也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中国也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

  中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稳定可控,稳中向好。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并不高。中国的许多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隐患最大,这种认识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食品的原料安全,在食品安全当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中国消费者将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希望寄托于加强监管,中国的领导人有句话,安全的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食品原料的生产,食品的生产,包括食品从业人员的自律,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影响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

  在全球化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主要是原料的多样化,原料来源的多样化。比如说,中国常用的涮羊肉,羊肉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也可能是新西兰生产的。羊肉当中的红辣椒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也可能是印度生产的。这当中如果说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风险或者隐患,那么这个问题溯源起来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第二个问题,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国食品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所需要的粮食大豆进口的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大豆的进口量是8400万吨,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缺口明显,进口也在增多。乳制品的进口量呈急剧攀升的一种趋势。中国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有几个“怕”,第一个,很多中国的消费者怕转基因的食品。中国进口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中国的消费者现在还怕瘦肉精,我们进口的猪肉、牛肉、羊肉,很多国家第二代瘦肉精来自多巴胺,是允许使用的。这就给我们的监管、宣传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食品的出口也在稳步上升。中国食品的出口应该说质量是好的,但是安全的隐患也照样存在。欧盟的检测数据,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跟其他国家的问题相比来讲,也是差不多,在同一个数量级。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跟世界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最后一个要谈的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应该说,中国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食品安全的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影响了国内外食品的公平竞争,也束缚了中国工业食品的发展。在食品添加剂品种上表现就特别突出,比如中国进口的一些食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在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当中就没有,这个状况给我们的监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种状况来讲,也应该尽快地得到改善。

  最后作一下小结,食品安全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中国政府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对食品案件是零容忍,但是我们也应该让中国的消费者意识到这一点,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在社会长期存在。第二,食品全球化是必然趋势,食品安全全球共治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未来问题,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中国来讲,我们必须提高每一个公民、每一个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和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共治和全球共治,把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谢谢大家。

 

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 

(责任编辑:张翔)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