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部谈援助尼泊尔:积极救援 广受赞誉

2015年05月15日 12: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5月15日上午,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经济网进行现场直播。图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中国经济网记者勾雅文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记者林秀敏)今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是最早向尼泊尔提供援助,并且也是最早派出救援队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援助和救援都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并且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赞誉,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反应迅速,二是持续援助,三是政府和民间联动。点击进入专题>>>

  沈丹阳说,目前商务部已经牵头会同国内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三轮的对尼泊尔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总价值1.4亿元人民币。第一轮援助物资侧重解决住的问题,许多尼泊尔受灾民众因为地震失去了住所,需要帐篷、毛毯等。第二轮援助侧重解决震后的卫生安全问题,援助增加了净水设备、急救包等。5月12号,尼泊尔又发生了7.5级的强烈余震,中国政府为协助尼方应对次生灾害做好灾民的安置,就向尼地震灾区提供了第三轮援助,主要包括防疫的毡布、账篷、家庭健康包等,这三轮援助接连推进,满足灾区不同时期的最急切需求,使得援助效果能够持续发挥。

  此外,中国在尼泊尔援外项目的实施队伍在自救的同时迅速投身到当地的抗震救灾,将所有的库存食品帐篷提供给当地的民众,并且在72黄金小时内成功救出8名尼泊尔人。沈丹阳说,中国在尼泊尔的援建队有很多援建项目和中方人员,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赶赴灾区,参与到救援中。除政府组织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以外,中国军队也实施大规模的跨境救援行动,中国的民间救援队和志愿者也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在尼的中资企业和华人在支救的同时也都投入到救援投入中。中资企业为当地抢修道路、恢复通信,为滞留尼泊尔的中国游客也提供交通和食宿,让尼泊尔人切实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好,也让在尼泊尔的受灾同胞感受到来自祖国人民的支援。

  沈丹阳特别指出,从1956年至今将近60年中,中方在尼境内总共实施各类援助项目有110多个,包括医院、综合技校、自然保护基金研究会中心、传统医疗研究中心等,这些建筑在所有强震中都经受住了考验,被社会誉为“楼坚强”。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商务部将根据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各阶段特点,加强对尼泊尔抗震救灾后续援助工作的统筹和规划,初步考虑援助重点将会放在协助尼方制定重建规划,进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修复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的资金支持。此外,“我们还计划对尼泊尔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灾害预警、紧急救灾等相关领域的系统化的培训,提升其应急救援和灾害防治综合能力。”沈丹阳说。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