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雅各布-瓦伦堡:法治与“依法治国”不能混为一谈

2015年03月21日 11: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于2015年3月21日—3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网全程直播报道。图为瑞典银瑞达公司董事长雅各布-瓦伦堡。中国经济网 史博超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1日讯(记者林秀敏)今天上午,瑞典银瑞达公司董事长雅各布-瓦伦堡在201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互相信任才能促成法治,而法治不等同“依法治国”。

  以下演讲实录:

  中国经济正在走入新常态,我非常期待能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关于法治与市场经济。我以一个实业家、一个全球大型跨国公司董事长的角度来介绍。

  中国现在进入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新常态,法治在中国经济转型当中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互相信任才能促成法治,这对市场经济来说是重要的基石。我相信大部分在座的代表们都有智能手机。如果说你在下载一个应用的时候,你会看到你是否同意它的授权书,如果说你接受这些条件,那你就可以下载这个应用。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会仔细去看那些具体的条款,我想说的就是,不去读那些条款,实际上是一件完全正确的事情,为什么呢?在最近《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里面说,三星和苹果他们承诺的是一种长期的服务,所以它需要和客户保持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条款里面不会有任何东西是会伤害到消费者权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本不用读这些条款,我们就能够接受它的条件。因为媒体会监督,会保护我们。所以对社会的财富来说,它是必须建立在对体制的信任上面。

  我们不能把法治和中国的依法治国混为一谈。可能在中文里头这两个词翻译成中文都是法治的意思,但实际上在英文里面是有差别的。和人治相对应的关系,中国在历史上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由统治者来制定法则,法治的根本原理是没有任何人,包括统治者能够逃脱法律的责任,在文明社会里面大家追求的都是自由和平等。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提到,人们要有自由生活的权利,如果他们可以自己来制定生意原则,可以自由交易、自由贸易,不受垄断和其他形式的影响,他们才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经济生活和幸福,而他们自主做出的决定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这就是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最根本的原则。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每个人都有自由去投资和贸易。

  我认为企业在有信任的环境下才能够繁荣,这也就意味着法治是必须保证开放性。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对自由和繁荣的追求不会造成混乱,相反它能够带来秩序。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快要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人均收入和OECD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人均GDP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追赶。创新在非法制国家是不能够繁荣发展的,因为人们需要在一个公平和鼓励的环境下来进行创新,同时成果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相互信任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

  中国在2001年的时候加入WTO,中国承诺要遵守世界的贸易体制,此后中国一直在争取让中国成为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我们就需要在中国推动依法治国,它不仅能够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创立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样也能够让中国公司在走出去的时候得到公平待遇。那是因为信任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的。中国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市场没有法治也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在中国,法治不仅可以支撑中国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