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邵鹏鸣:中美能否成功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2014年12月16日 16: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邵鹏鸣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世界各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与投资机会,成为拉动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高铁列车”,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美国等西方国家却不愿意看到一个逐步强大起来的中国,担心中国会影响和威胁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尤其是,美国为了维护自二战后在全世界建立起来的霸权地位,便千方百计地围堵、孤立中国,妄图延缓、破坏和阻止中国的和平发展,把中国视为美国的主要对手。

  为此,多年来,美日等国一直在抹黑中国,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为此引经据典,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之类的历史典故,宣称美中之间必有一战。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说法源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与原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往往以战争告终。

  近年来,由于中国要收回被日本、越南、菲律宾等非法占领的钓鱼岛、西沙和南沙部分岛礁,美日等国就恶意宣扬中国放弃了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西方学者认为,美国担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军力的提升,中国会与其在亚太,甚至全球展开竞争,美国的世界权力会向中国不断转移,正如修昔底德所说那样,中美之间逐渐具备战争条件,最后必将一战并且相互摧毁。

  所以,奥巴马在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时把中国排斥在外,从经济上压制中国;同时,与日本合作发展下一代导弹防御系统等,加强其在亚洲的军事力量,从军事上积极制约中国,使中美两国关系形势趋于恶化。

  但是,对中国来说,虽然经济快速发展,并没有战略意图与美国争霸,中国只是捍卫自己国家的核心利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议会演讲时也说,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在宪法的规定下采用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奉行与所有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战略,也正在探索大国崛起的新模式。

  而美国的军费开支一度达到8000亿美元,由于经济困难下降到6000多亿美元,而中国的军费开仅有1000多亿美元,一些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这合乎逻辑吗?美国在全世界建有700多个军事基地,在中国周边就有好几个,究竟谁威胁了谁?

  是美国,动不动就搞制裁,搞对抗,到处制造动乱,到处树敌。美国已经搞乱了中东;美国制造了乌克兰问题,要搞乱欧洲;美国又要借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搞乱东亚,遏制中国。

  中美两国是否能够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经济实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客观变量,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战略意图。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两国既可以构建“朋友”的康德文化,也可以构建“竞争”和“敌人”的洛克文化与霍布斯文化,当然,中国积极与美国构建康德文化,但是美国执意遏制中国,拖中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只能因时顺变,用行动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今天的中国不是30多年前的中国,更不是100年多前的中国,美国应该认识到世界已经变了,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反思自己的霸权行径,改弦更张,停止反华宣传,停止妖魔化中国,放弃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待中国,重新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要学会尊重彼此利益和关切,不要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处处与中国做对,否则,不管美国“捧杀”或者“唱衰”中国经济,在其遏制与军事威胁面前,中国被迫自卫,只能强国强军。

    本文作者邵鹏鸣是中国经济网专栏作家,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海南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