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1日讯(记者 禹洋)在2014年APEC北京峰会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峰会期间,《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议题专访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雷蒙德?麦克丹尼尔。他指出,推动建立亚太自贸区,加强各国互联互通,将催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记者:世界经济尚未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整体复苏进程缓慢。您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有何预期?
麦克丹尼尔:各国不断出台刺激经济增长和拉动地区间贸易发展政策,2015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率有望提升。分地区来看,美国明年的经济增速有望从今年的2%提升至3%;英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日本经济增速可能出现0.5%至1.5%的回落;欧元区经济依旧难见起色。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英国和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高于以往几年。
2014年至2015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预计将继续维持在6.5%至7.5%的合理区间,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将延续到2015年。放缓的主因是改革性措施引发短期阵痛,包括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减少对出口和基础设施投资依赖等方面。从增速来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依旧名列前茅,上述改革措施保证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稳定增长。
记者: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各国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如何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麦克丹尼尔: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瓶颈。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受限于风险评估等条件限制,银行贷款途径不够畅通,造成了现在大型基建项目融资难的局面,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目前,拓展基建项目融资渠道的最佳途径是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亚太地区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法规各有不同,对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估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鉴于基建项目投资普遍数额较大,很多投资机构担心,参与投资非机构本部所在国的基建项目,可能出现水土不服,无法有效控制风险。因此,采用公私合营(PPP)模式,让投资者和政府共同参与基建项目,无疑是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菲律宾、印尼等APEC成员国已经在尝试PPP模式,并强化其法律和制度支持机制,支持储备项目的开发。PPP有望成为弥补基建投资需求缺口的重要资本市场途径。
记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APEC成员国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麦克丹尼尔:APEC成员国信用状况普遍较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地区过去25年来在持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为地区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015年,全球经济、金融与政治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复苏步伐依旧缓慢,可能导致部分国家面临主权信用降级的风险。要想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强化各成员国经济实力,有效避免信用危机,需要进一步减少区域间贸易和投资壁垒。APEC会议提出构建亚太自贸区蓝图,正是希望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一体化,激发各国增长活力,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此外,APEC还倡议构建亚洲地区基金护照,让成员国可以跨境推广符合资格的集合投资计划,缓和监管政策不一致对资本跨境流动的阻碍,深化APEC成员国在资本市场的合作。
记者: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麦克丹尼尔: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主要集中在财税、社会和法治三大领域。财税方面,预算法的修订为启动中国版“市政债”打下了基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新规旨在禁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表外投融资活动,增强了地方财政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性。社会方面,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法治方面,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增强法律法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提高办案质量,保持司法独立性等方面的改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长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