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非卫生部部长:南非具备埃博拉防控能力

2014年09月10日 15: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0日讯(记者 杨潇)随着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持续肆虐,关于疫情“突出重围”蔓延至整个非洲甚至世界其他地区的担忧与日俱增。昨天下午,正值访华的南非卫生部部长阿伦-莫措阿莱迪(Aaron Motsoaledi)博士在北京召开埃博拉专题记者会,普及了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他表示,南非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病例,加之该国拥有完善的疫情监控系统和治疗设备,所以即便出现疫情,南非政府也有信心和能力控制局面。

9日,埃博拉专题记者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经济网记者杨潇 摄

  莫措阿莱迪博士介绍说,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的血液、唾液和其他分泌物等方式传播。埃博拉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等级数越高越危险,防护也越严格。SARS是3级,艾滋病毒是2级。非典的致死率不到15%,而埃博拉的致死率约为50%至90%。因为埃博拉病毒的致命力,目前也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病毒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本月9日发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疫情已经造成近2300人丧生。

  那么南非爆发埃博拉疫情的风险系数有多高?这位南非卫生部部长回答说:“至今为止,南非仅在1996年爆发过一场埃博拉疫情,而且是外来输入的。由于该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染,普通游客一般不会接触到这些感染源。南非距离埃博拉病例集中爆发的西非地区约6000公里,气候条件也不适合病毒生长,加上中间还相隔了不少其他国家,所以埃博拉病毒在南非蔓延的可能性较小。”

  他补充说,即便出现疫情,南非政府也有信心和能力控制局面。为了从源头上堵住埃博拉病毒向其他国家蔓延的渠道,南非政府已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据了解,8月21日南非政府发布旅行禁令,限制来自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埃博拉疫区的人进入南非。所有旅客及机组人员在抵达南非入境口岸时,必须完成旅行健康调查问卷和检查。如发现任何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将被转移到指定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隔离管理。南非各主要机场也已安装体温检测仪进行实时监控。

  莫措阿莱迪博士透露,南非将借鉴此前积累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经验、医护团队和医疗设备,积极应对埃博拉病毒。目前全世界能开展埃博拉病毒研究的实验室屈指可数,而早在20年前,南非在约翰内斯堡就设立了一所BSL-4实验室(又称“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专门对高致死率病毒进行研究。该国还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的疾病爆发应急治疗小组,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可立即赶赴现场。

  南非旅游局亚太区经理白文博(Bradley Brouwer)告诉记者,埃博拉疫情导致该国旅游业受到重创,根据这段时间的初步统计,中国游客赴南非旅游总量大幅下滑,其中以旅行社为主体的团队旅游跌幅更是高达90%,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受其影响并不大。2013年上半年,南非接待外国游客总量曾一度创下新高,其中中国游客数量增长了23.9%,旅游业超出同期黄金出口的创收水平,成为推动南非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行业。南非卫生部长称,埃博拉病毒没有让南非的民众感到恐慌,无论从人力、技术、还是心理上,南非都做好了十足的准备来防控和应对疫情,所以那些计划去南非的中国游客也不必过度担忧。

  莫措阿莱迪博士也谈到了此次访华期间与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会面。他得知中国政府在本次防控埃博拉病毒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紧急援助,派遣公共卫生专家组赶赴非洲,帮助当地防控疫情。此外,中国的普通民众还自发组织了一系列公益活动,送出对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祝福。例如,上个月有近百名长跑爱好者以20多个非洲国家驻华大使馆为线路,在北京举办了一次“抗击埃博拉”主题约跑。对此,南非卫生部部长表示十分感谢,他说:“同中国一样,南非也在尽全力援助那些疫情集中爆发地区,希望整个非洲大陆能尽早从埃博拉病毒的阴霾中走出来。”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