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前中国驻WTO大使:G20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责任

2014年09月05日 1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9月3日-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中国经济网为首席合作媒体。图为前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前中国驻WTO大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孙振宇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静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5日讯(记者 彭金美)“G20需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责任,提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减少贸易壁垒。”前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前中国驻WTO大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孙振宇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说。>>>点击进入专题

  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今年6月份联合公布的例行监督报告指出,截至5月底,近六个月20国集团成员国在实施了93个新贸易自由化措施的同时,也实施了112个限制贸易措施,虽然略低于之前六个月的116项保护主义措施,但整体而言贸易限制在持续增加。  

  去年9月份,20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认为自由贸易和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决心减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据统计,2008年以来,20国集团成员国已经实施了1185项限制性贸易措施。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无法消除,到今年5月中旬,1185项限制性贸易措施中只有251项措施被取消,近1000项措施仍在实施之中,约占79%。

  “G20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贸易保护,领导人承诺不搞贸易保护,但在实际过程中,执行不是很理想。”孙振宇说,G20的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在打破贸易保护方面没什么进展,导致现在G20还存在贸易保护严重的现象。他认为,G20应该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责任来提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G20需要机制化、加强权威性,并在执行力上下功夫。

  孙振宇指出近年来多边贸易体制已经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他说,2008年7月日内瓦小型部长会议的失败使美国人对多哈回合谈判感到失望。美国打算绕开多哈回合谈判,通过TPP建立一套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建立新的标准,解决它所关注的所谓21世纪新议题。

  “G20有关国家,特别是美国,不愿意拿出政治意愿来推动WTO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在9月3-4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20国智论坛上说,“G20对美国这种不提自由贸易而提公平贸易,没有拿出一个通盘的解决协调方案。”

  中国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去年圣彼得堡峰会上G20领导们表示要拿出政治意愿,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尽一切力量在年底巴黎WTO部长会议,达到贸易便利化一揽子协定。但现在还没有实施,G20应该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推动,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今年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二十国集团(G20)贸易部长会议上指出,G20成员应发挥集体力量,确保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并为推进多哈回合尽快取得全面、平衡的成果做出贡献。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应秉承开放、透明和非歧视原则,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诸边谈判成果一旦适用于所有世贸成员,参加方所作的减让应计入对多边谈判的贡献。王受文强调,G20成员应在“后巴厘”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如期实施《贸易便利化协定》,并按照《巴厘部长宣言》推动在年底前制定出“后巴厘”工作计划。

点击进入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专题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