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在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上致辞(全文)

2013年10月31日 11: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10月31日,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二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在北京举办。图为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31日讯(记者刘潇潇)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二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于今日在北京举办。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出席论坛并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点击进入专题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金秋也是展望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在此相聚,共同回顾金砖国家的合作成果,一起展望金砖国家的发展前景,别有一番意义。我谨代表经济日报社,对各位嘉宾莅临本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这些国家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时可能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令人担忧。一些亚太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实现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大环境下,我们高兴地看到,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3月,金砖国家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领导人就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金砖国家金融安全网达成共识,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也在本届会议期间成立,今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实现会晤,就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发出一致声音。目前,金砖国家在开发银行资本结构、成员股权和运营管理的谈判上已经取得进展,各国领导人对于应急储备安排的关键领域和操作细节也已达成共识。这些实质性的成果向我们展示了金砖国家更加光明的合作前景。

  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过去12年间,经过各方的携手努力,“金砖”从一个经济学家的概念发展成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间重要的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交流与对华的重要平台,这一框架和机制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中国宋代思想家陈亮说过,“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正是共同的梦想、共同的志向使金砖国家走到一起。虽然国情不同、文化各异且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但这并不妨碍金砖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国际合作。金砖国家间的合作切实体现了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理念,随着合作的深入,必将给金砖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将为国际合作梳理新的典范。

  中国与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都是战略伙伴,经贸关系密切,合作势头良好。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全面推进,中国与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的伙伴关系正在迈向更高水平。

  今年以来,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个别国家的金融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外部环境短期内难有改观的情况下,金砖国家更应该注重改善自身经济体制,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金砖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应携手努力,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风险。

  近年来,《经济日报》秉持“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的精神,在积极报道中国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近百家世界主流财经媒体和新闻机构保持业务交流和友好往来,同金砖国家的主要财经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经济日报》在海外24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在国家对外经济交往和新闻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桥梁作用。

  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财经媒体,《经济日报》始终积极参与重要国际会议、论坛等的举办和报道工作。自2007年以来,《经济日报》连续7年作为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两次成为《财富》全球论坛媒体合作伙伴。《经济日报》已经成为两大论坛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和广大读者了解论坛动态的重要窗口。

  今年是《经济日报》第二次举办“金砖国家财经论坛”,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论坛,发挥财经媒体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深入分析和展望金砖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梳理各国在经济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加强彼此合作的方向、路径与措施。我们更希望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打造金砖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互惠互利的高层次经济对话平台,为进一步推进金砖国家间合作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专题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