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经济学家:中国有能力实现经济再平衡

2013年09月12日 07:56   来源:经济日报   关晋勇

  ——访哥本哈根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尼尔斯-泰格森

  尼尔斯-泰格森教授是欧元主要设计者之一,曾担任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经济发展与评审委员会主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咨询顾问,是欧洲著名经济学家。泰格森教授认为中国有能力和办法妥善应对劳动力压力、经济再平衡以及金融改革等重任。

  泰格森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了30年,无论从力度还是持久时间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清算银行最近发布的一篇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中,中国的平均真实GDP年度增长率达到10.28%,与此同时,中国十分出色地将经济增长率保持平缓,标准差仅为2。与此相对照的是,丹麦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过去34年间,平均增长率仅为2.02%,而标准差则达到3。这等于说,丹麦的增长率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而其变动性却比中国高了50%。

  泰格森提出,劳动力问题影响增长水平,中国政府正在从政策层面化解这一压力。从传统的增长框架来看,劳动力、资本存量以及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推动一个经济体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国的资本存量数据都难以获得,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因素值得特别关注。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步减弱,中国要注意提高每小时劳动产出量,让资本产出比率和资本劳动力比率保持稳定。他认为,中国政府计划实施高技术产业和兴建基础设施并举的政策,可以从侧面应对劳动力压力,协助中国潜在增长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泰格森表示,除劳动力因素外,中国经济产出增长率要实现可持续增长,还需要实现经济的再平衡。由于中国的出口增长将下滑,亚洲竞争者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将逐步增加,投资占GDP比例下降而消费占比增加,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的压力较大。中国新的一个5年计划实际上已经将再平衡问题列为中心目标,因此推动金融改革将无法避免。

  泰格森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常规银行体系中的存贷款利率正常化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给予储户更好的回报,有利于向增加消费的模式转型。与此同时,银行可以借此重新分配资本,减少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借贷,转而倾向于向服务业和小中型企业提供服务,因为后者才是创造就业的源泉。这是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以及实现潜在增长率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令人高兴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另一个重要的挑战是约束影子银行体系,加强银行业管理并重新注入资本。泰格森表示,随着巴塞尔协议III的落实期限将近,稳固银行体系并对银行重新注资显得尤为必要。

  泰格森相信,向服务业转移的目标、提高消费的愿望、金融改革的宏图,让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的改革行动显得日益迫切。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市场悲观者认为的那样进退两难,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源解决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林秀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