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国嘉宾高度评价中国改革措施 期待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2013年09月12日 07:58   来源:经济日报   

  论坛会议间隙,出席夏季达沃斯2013新领军者年会的外国嘉宾热议经济话题。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1日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受到了与会嘉宾们的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世界经济之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增长动力,期待分享中国经济带来的更多机遇。

  中国机遇令人期待

  印度欧姆尼格力微力公司执行主席苏希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领导人对形势的分析以及发展目标的阐述,表明了对中国政府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清醒的了解。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明确的目标,表明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有明确的认识。

  西联汇款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博睿表示,多次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再次让世人看到中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决心。我呼吁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够在这一领域与中国分享经验,减少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贸易壁垒,摒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论坛导师、美国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认为,扩大内需是中国最大的结构调整,对此我印象深刻。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正成为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的经济体,这不但是中国经济的内在发展需要,也是世界经济的福祉。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杜邦也与其他全球企业一样,期待分享中国机遇。

  中国创新引领世界

  “大树和小草”的比喻让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季安琪印象深刻。企业界有跨国公司,也有小微企业。金融系统也应该既有生态的大循环,也有小循环;既有大银行,也有小银行,乃至有村镇银行。只有形成了这样完整的系统,才可以更全面、有效地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中国的经济才能平稳前行。季安琪认为,中国目前的创新不缺乏技术、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相互信任的社会环境,只有培育起互信的社会大环境,中国的创新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意利咖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意利表示,全球正在进入资源节约型时代,在创新研发、新技术投资领域,中小企业都扮演着核心角色。中国政府近期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政策,让我们看到,中国将成为世界未来的创新沃土。

  尼加拉瓜国会官员斯维安女士认为,创新对于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外开放中获益匪浅,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目前,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采取的举措值得学习,对于像尼加拉瓜这样的国家更是如此。

  中国改革增添动力

  北极星联盟南非地区主管保罗·马太认为,中国反对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信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中国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改革大势不可逆转,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才能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中国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的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要放宽市场准入,让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说:“中国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未来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也离不开改革这个不竭的动力。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已经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为各类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激发了企业的创造活力,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荷兰德索贸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专门政策措施,促进民众的健康和养老保障。这些都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一种远见。我来自欧洲,相比之下,我觉得欧洲目前所陷入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政策制定没有远见所致。

  文/本报特派记者 徐惠喜 连俊 牛瑾 杨涛 李春霞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