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中孟智慧力量 共塑良好国际形象

2025-06-23 19: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3日讯(记者 吴斯雅)“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来自孟加拉国诺阿卡利科技大学的讲师阿卜杜勒·卡里姆(Abdul Karim)用“现学现卖”的中文演唱了中国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赢得全场热烈喝彩,掌声经久不息。

6月20日,作为2025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的一名成员,卡里姆在为期十天的访华行程结业式现场用歌声为自己的中国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25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孟加拉国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是庆祝中孟建交50周年和中孟人文交流年的重要配套活动。来自孟加拉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政策对话中心、达卡大学、诺阿卡利科技大学、每日星报等主要智库、高校、媒体的24名青年参加。

集体合影

在京期间,访华团一行不仅前往外交部蓝厅观摩例行记者会,还到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参访交流。中国在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业制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结业式现场交流发言过程中,访华团成员们畅所欲言,分享在华所见所闻。“十天很短,但为我们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是永恒的。”

参访交流

孟方青年代表称,期待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和治理经验,助力孟加拉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发言的最后,成员们不约而同地以“中孟友谊长存”作为结束语,为未来两国友谊的深化发展送上发自内心的祝愿。

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成员畅所欲言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在致辞中表示,中孟两国同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成员,都面临着推动本国现代化发展、提升本国国际形象、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共同目标。长期以来,双方始终并将继续致力加强中孟治理经验互学互鉴,打造“全球南方”知识分享网络和全球发展公共知识产品;深化国别研究合作,更好发挥中国研究中心智库优势和资源网络,汇聚中孟友好智慧力量;加强国际传播协同协作,讲述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发展成就的生动故事,共塑中孟良好国际形象。

外文局国际合作部主任刘双燕表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参与共建的中国研究中心于2024年3月启动,今年5月,外文局又在孟加拉国家图书馆设立了中国图书中心,今后,中方将依托两个机构继续推进与孟加拉国各方的深入合作。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表示,外文局领导在发言中指出,孟加拉国青年代表既是不同领域的精英才俊,也是中孟友谊的传承者。当前,中孟两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持续加强两国发展经验的互学互鉴,才能达成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表示,孟加拉国青年是连接两国的桥梁,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中方愿分享中国治国理政经验做法,加强知识和技能分享,相信孟加拉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政治稳定、长久且可持续的发展。

孟方代表团团长、达卡大学教授穆罕默德•霍克表示,代表团在广州领略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现状,在上海了解了国际视野和区域合作伙伴精神,在北京认识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此次活动充分证明,青年是各国之间可以凝聚团结的力量,能够带来更多开放的机遇。未来,团员们将继续为深化中孟两国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汇聚中孟智慧力量 共塑良好国际形象

2025年06月23日 19: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3日讯(记者 吴斯雅)“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来自孟加拉国诺阿卡利科技大学的讲师阿卜杜勒·卡里姆(Abdul Karim)用“现学现卖”的中文演唱了中国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赢得全场热烈喝彩,掌声经久不息。

6月20日,作为2025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的一名成员,卡里姆在为期十天的访华行程结业式现场用歌声为自己的中国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25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孟加拉国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是庆祝中孟建交50周年和中孟人文交流年的重要配套活动。来自孟加拉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政策对话中心、达卡大学、诺阿卡利科技大学、每日星报等主要智库、高校、媒体的24名青年参加。

集体合影

在京期间,访华团一行不仅前往外交部蓝厅观摩例行记者会,还到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参访交流。中国在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业制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结业式现场交流发言过程中,访华团成员们畅所欲言,分享在华所见所闻。“十天很短,但为我们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是永恒的。”

参访交流

孟方青年代表称,期待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和治理经验,助力孟加拉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发言的最后,成员们不约而同地以“中孟友谊长存”作为结束语,为未来两国友谊的深化发展送上发自内心的祝愿。

孟加拉国青年领袖访华团成员畅所欲言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在致辞中表示,中孟两国同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成员,都面临着推动本国现代化发展、提升本国国际形象、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共同目标。长期以来,双方始终并将继续致力加强中孟治理经验互学互鉴,打造“全球南方”知识分享网络和全球发展公共知识产品;深化国别研究合作,更好发挥中国研究中心智库优势和资源网络,汇聚中孟友好智慧力量;加强国际传播协同协作,讲述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发展成就的生动故事,共塑中孟良好国际形象。

外文局国际合作部主任刘双燕表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参与共建的中国研究中心于2024年3月启动,今年5月,外文局又在孟加拉国家图书馆设立了中国图书中心,今后,中方将依托两个机构继续推进与孟加拉国各方的深入合作。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表示,外文局领导在发言中指出,孟加拉国青年代表既是不同领域的精英才俊,也是中孟友谊的传承者。当前,中孟两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持续加强两国发展经验的互学互鉴,才能达成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表示,孟加拉国青年是连接两国的桥梁,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中方愿分享中国治国理政经验做法,加强知识和技能分享,相信孟加拉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政治稳定、长久且可持续的发展。

孟方代表团团长、达卡大学教授穆罕默德•霍克表示,代表团在广州领略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现状,在上海了解了国际视野和区域合作伙伴精神,在北京认识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此次活动充分证明,青年是各国之间可以凝聚团结的力量,能够带来更多开放的机遇。未来,团员们将继续为深化中孟两国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