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重要国际机构近期更新了对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的预测。其中,今年温和增长的大方向判断趋同,但也出现了一些微妙分歧。尤其是对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前景和作用的态度不一,折射出全球经济是该“拓展新路径”还是要“抱着老黄历”这两种复苏思路的碰撞。
1月中旬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先后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去年全球经济保持了一定韧性,今年全球通胀有望继续下行,多个经济体货币宽松政策也将持续,这将为全年经济带来适度提振。同时,地缘政治冲突、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生产率增长乏力和债务高企等风险依然突出。综合来看,全球经济或维持稳定的低水平增长,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最新数据显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与2024年持平,分别为2.8%和2.7%,而IMF则将增速上调了0.1个百分点达到3.3%。有分析认为,由于不同机构关注全球经济的不同方面或特定领域,加上在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对同一经济现象有不同解读和预测,因此各机构对全球经济增速产生不同预计并不罕见。
不过,在涉及发展中经济体时,出现了一些分化:比如,虽然都看到发展中经济体面临挑战,但有的机构看好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潜力和作用,上调增速预期。有的却强调经济增长最终仍要依靠发达经济体带动。这种思路的各自侧重和碰撞,反映出各方对全球经济现状和未来趋势存在不同理解。
如联合国报告预计,2025年东亚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7%,这得益于该区域强劲的私人消费,南亚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区域,非洲的增长将从2024年的3.4%小幅上升至2025年的3.7%。世界银行报告表示“与本世纪初相比,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上升”,但认为“发展中经济体可能面临严重阻力”“未来25年对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将会是比过去25年更艰难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