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碳市场改革惹争议

2023年04月27日 06:15   来源:经济日报   □ 翁东辉

  德国柏林一家热电厂的机械设备在煤炭堆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摄

  欧洲议会日前通过了被称为欧洲史上最大的碳市场改革相关法案,涵盖改革碳排放交易体系、修正碳边界调整机制相关规则、设立社会气候基金等多项内容。当地舆论认为,此前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相关法案达成政治协议,为最终通过气候立法铺平了道路。预计未来几周,欧盟理事会也将通过该法案,并获成员国一致批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之为重要里程碑。不过,欧盟气候政策及种种措施可能给相关产业带来冲击,其中利害关系还有待观察。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是欧洲气候政策的核心,也是实现欧盟气候目标的关键。欧盟于2021年曾公布“Fit for 55”计划,提出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在内的12项举措,承诺欧洲将在2030年底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此次新立法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的水平削减62%。该法案还计划在2026年至2034年,逐步削减碳排放额度。此外,道路运输和建筑燃料将列入新的ETS II项目,最快于2027年为温室气体排放付费。欧洲议会还首次投票决定将海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ETS,并修订航空业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于2026年逐步取消对航空部门碳排放的免费配额。

  欧洲议会还宣布计划在2026年设立欧盟社会气候基金,以确保气候转型公平和社会的包容性。预计全面实施后,气候基金可通过拍卖ETS II配额筹集最高达650亿欧元的资金,另外25%由欧盟成员国支付,预估基金总额将达867亿欧元。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很大一部分资金将用来补贴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势家庭和小微企业。

  最受外界关注的是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的有关内容。这是全球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操作机制。欧委会于2019年底公布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正式提出“碳边界调整机制”,针对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不符合欧盟标准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根据规定,只要是生产地碳定价低于欧盟ETS碳价的产品,一旦出入欧盟关税区,就要通过购买CBAM凭证来补足差额,因此CBAM实际上也是一种“碳关税”。根据计划,欧洲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在过渡阶段生效,并于2026年1月1日完全生效。

  某种程度上,气候议题和能源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全球范围的政治与经济博弈。通过共同实施CBAM机制,既巩固了欧盟团结,彰显欧盟的气候雄心,加快争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权;同时也以“防止碳泄漏”的名义,建立新型绿色贸易壁垒,促进资金、产业回流,强化欧盟碳价在全球碳定价机制的先发优势。目前,欧洲碳交易成交额占全球规模的88%,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为840亿美元,欧盟占41%。据估算,CBAM生效后,每年收集的碳边界税额将高达140亿美元。随着欧盟碳交易立法逐步完善,碳排放配额的价格也将水涨船高,目前欧盟碳价已经超过100欧元/吨,是2020年价格的5倍。

  尽管欧盟强调其碳边界调整机制不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冲突,不会滥用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其贸易准入门槛却很高,有可能引发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战。欧盟官员也从不讳言,推出CBAM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欧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欧委会副主席蒂默曼斯甚至认为,碳边界调整机制关系到欧盟范围内各行各业的生存发展,欧盟有必要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欧洲企业不受恶性竞争的威胁。由此可见,该法案在某种程度上将抬高进口门槛,保护欧盟境内钢铁、水泥、铝业、电力、化工、塑料以及化肥等碳密集型产业。

  有分析认为,碳税作为新型贸易手段,必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冲击,打击对欧出口金额较大或占比较高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碳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所谓气候政策保护其国内产业,产生碳交易收益,同时还凭借低碳技术优势,获取低碳经济发展红利。欧盟最新通过的碳市场改革方案被看作是一种全球性气候解决方案,希望被其他国家效仿复制。但是否如愿,究竟与其他经济体的发展路径能否兼容,还需要实践检验。(翁东辉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欧盟碳市场改革惹争议

2023-04-27 06: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德国柏林一家热电厂的机械设备在煤炭堆场作业。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摄

  欧洲议会日前通过了被称为欧洲史上最大的碳市场改革相关法案,涵盖改革碳排放交易体系、修正碳边界调整机制相关规则、设立社会气候基金等多项内容。当地舆论认为,此前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相关法案达成政治协议,为最终通过气候立法铺平了道路。预计未来几周,欧盟理事会也将通过该法案,并获成员国一致批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之为重要里程碑。不过,欧盟气候政策及种种措施可能给相关产业带来冲击,其中利害关系还有待观察。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是欧洲气候政策的核心,也是实现欧盟气候目标的关键。欧盟于2021年曾公布“Fit for 55”计划,提出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在内的12项举措,承诺欧洲将在2030年底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此次新立法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的水平削减62%。该法案还计划在2026年至2034年,逐步削减碳排放额度。此外,道路运输和建筑燃料将列入新的ETS II项目,最快于2027年为温室气体排放付费。欧洲议会还首次投票决定将海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ETS,并修订航空业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于2026年逐步取消对航空部门碳排放的免费配额。

  欧洲议会还宣布计划在2026年设立欧盟社会气候基金,以确保气候转型公平和社会的包容性。预计全面实施后,气候基金可通过拍卖ETS II配额筹集最高达650亿欧元的资金,另外25%由欧盟成员国支付,预估基金总额将达867亿欧元。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很大一部分资金将用来补贴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势家庭和小微企业。

  最受外界关注的是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的有关内容。这是全球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操作机制。欧委会于2019年底公布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正式提出“碳边界调整机制”,针对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不符合欧盟标准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根据规定,只要是生产地碳定价低于欧盟ETS碳价的产品,一旦出入欧盟关税区,就要通过购买CBAM凭证来补足差额,因此CBAM实际上也是一种“碳关税”。根据计划,欧洲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在过渡阶段生效,并于2026年1月1日完全生效。

  某种程度上,气候议题和能源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全球范围的政治与经济博弈。通过共同实施CBAM机制,既巩固了欧盟团结,彰显欧盟的气候雄心,加快争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权;同时也以“防止碳泄漏”的名义,建立新型绿色贸易壁垒,促进资金、产业回流,强化欧盟碳价在全球碳定价机制的先发优势。目前,欧洲碳交易成交额占全球规模的88%,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为840亿美元,欧盟占41%。据估算,CBAM生效后,每年收集的碳边界税额将高达140亿美元。随着欧盟碳交易立法逐步完善,碳排放配额的价格也将水涨船高,目前欧盟碳价已经超过100欧元/吨,是2020年价格的5倍。

  尽管欧盟强调其碳边界调整机制不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冲突,不会滥用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其贸易准入门槛却很高,有可能引发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战。欧盟官员也从不讳言,推出CBAM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欧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欧委会副主席蒂默曼斯甚至认为,碳边界调整机制关系到欧盟范围内各行各业的生存发展,欧盟有必要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欧洲企业不受恶性竞争的威胁。由此可见,该法案在某种程度上将抬高进口门槛,保护欧盟境内钢铁、水泥、铝业、电力、化工、塑料以及化肥等碳密集型产业。

  有分析认为,碳税作为新型贸易手段,必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冲击,打击对欧出口金额较大或占比较高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碳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所谓气候政策保护其国内产业,产生碳交易收益,同时还凭借低碳技术优势,获取低碳经济发展红利。欧盟最新通过的碳市场改革方案被看作是一种全球性气候解决方案,希望被其他国家效仿复制。但是否如愿,究竟与其他经济体的发展路径能否兼容,还需要实践检验。(翁东辉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苗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