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七届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举行

2022年06月03日 07: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第七届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6月2号举行。论坛由中国经济网、巴中学会联合承办。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日讯(记者 熊韦盛) 第七届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2日在中国北京、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由中国经济网、巴中学会联合承办。两国政商界、媒体及智库代表围绕“加强新媒体合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巴经济走廊”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巴基斯坦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感谢中国为巴提供防疫援助。穆沙希德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在缓解巴基斯坦能源短缺、发展基础设施、解决当地就业和提高女性地位等方面成效显著。他呼吁巴中两国记者联合打击假新闻,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巴经济走廊。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强调,巴中关系非常特殊,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独一无二,这是两国共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基础。拉瓦尔感谢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对巴基斯坦给予的帮助。

  巴基斯坦国民议会议长拉贾·佩尔瓦伊兹·阿什拉夫表示,巴政府一直致力于有序推进走廊建设,将尽最大努力采取多种手段打击针对走廊建设的虚假信息,全面、立体、公正地展现走廊建设进度。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临时代办庞春雪表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丰硕,双方已启动或完成70个早期收获项目中的46个,总投资254亿美元。其中,瓜达尔东湾快速路已经竣工,通车在即。但如果在充满冷战思维的世界环境下,走廊建设恐怕难以取得良好进展,为此两国媒体要加强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加强叙事建设,共同打击假新闻。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显著,但一直有人试图炒作地缘政治因素,打击走廊建设进展,以服务其自身利益需求。巴方愿同中国继续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反击针对走廊的虚假报道。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赵子忠指出,高质量推进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巴两国媒体要忠于求真,坚决回击所谓“债务陷阱论”等不实论调;要善于求和,中国与巴基斯坦是“铁哥们”,应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要勇于求新,探索下一阶段深化中巴新媒体合作的可能,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媒体合作关系。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田玉红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中巴媒体进一步加强合作。针对一些国家犯“红眼病”,企图破坏走廊建设,两国媒体应当以国际化视角讲好走廊建设的精彩故事,在舆论场中注入清流。同时,要顺应时代变革,打造年轻态媒体,掌握互联网主要受众群体“Z世代”思维和心理。

  全巴基斯坦中资企业协会会长杨建多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创造的就业岗位80%以上都面向巴基斯坦本地人。走廊建设第二阶段将惠及更多巴基斯坦民众。他透露,在2021年1月到9月,中国对巴投资4.33亿美元,是2020年同期的10倍,巴对华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70%。此外,中巴纺织、汽车、农业、数字产业合作也达到新的高度。

  人民日报国际部原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杨迅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可以给巴基斯坦带来三点启示:巴政府可以将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并在发展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加大发展资源投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巴基斯坦黎明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哈米德·哈伦指出,媒体要推动加深中巴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他认为,中巴媒体在报道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和建设时,要打破固有的叙事模式,深入实地,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描述进展。

  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李月分享了助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实践,包括借助“一带一路”信息发布平台,传播中巴合作精品力作,同时,加强智库研究,为中巴务实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乌尔都语部副主任王茜婷认为,为应对中巴经济走廊虚假信息,媒体在积极投身新媒体领域的同时,要严格把控内容质量;在保持必要批判性的同时,传递更多信心,引导舆论从积极面凝聚共识,共克时艰。

  此外,论坛还发布了新书《中巴经济走廊亲历者叙说走廊故事》。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介绍说,本书记录了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擘画下,瓜达尔港成为吞吐量与日俱增的航运枢纽,中国工程师从零开始在巴建起风力电站等诸多故事。编纂此书,既是为了铭记建设者的辛勤与付出,也是为了提醒人们,如今的走廊成果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创办七年来已经成为两国媒体间影响力最大的交流活动。作为成果之一,论坛颁发了第四届“中巴经济走廊传播金锚奖”,共4名记者获奖。该奖项旨在鼓励两国媒体客观、如实地报道中巴经济走廊,推动走廊建设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