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联储加息决心已定

2022年01月15日 06:29   来源:经济日报   

  1月12日,顾客在美国纽约一家塔吉特商店购买食品。(新华社发)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楼。(新华社发)

  考虑到“拔地而起”的通胀、不断加剧的供应链危机以及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对就业市场不利等因素,美联储不再坚守超级宽松政策,计划3月份结束净资产购买,甚至同时加息,并于今年晚些时候启动缩表。但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必然贬值,股市和债市也肯定开始动荡不安,一些积重难返的国家还可能发生政局动荡。

  面对40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胀,接近50年低点的失业率,继续由鲍威尔率领的美联储不再坚守超级宽松政策,计划3月份结束净资产购买,甚至同时加息,并于今年晚些时候启动缩表。美联储的底线是,政策调整不引发美国经济衰退。美国金融市场可以忍受短时间的价格调整,而新兴市场国家务必要系紧“安全带”。

  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于本周二就提名鲍威尔连任美联储主席举行的听证会上,鲍威尔表示,如果复苏进展符合预期,美联储已准备好快速行动。3月份结束净资产购买,年内加息,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表。

  鲍威尔决绝的表态,一是因为美国“拔地而起”的通胀水平。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增幅大于11月的6.8%,这是1982年以来的最快增速,也是通胀率连续第3个月超过6%。剔除波动剧烈的食品和能源类别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2月同比上涨5.5%,增幅大于11月的4.9%,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纽约联储最新的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受访者预计1年后的通胀率为6%,3年后为4%,相对于美联储2%的目标,通胀预期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就业报告显示,12月美国失业率降至3.9%,接近50年低点,平均时薪上涨4.7%。

  美联储可不希望看到工资上涨推动物价大幅攀升。简单讲,通胀高于预期,就业市场非常强劲,这种情况的结果必然是收紧货币政策。鲍威尔坦言,与美联储的最大化就业目标相比,目前需要关注通胀和保持物价稳定“稍微多一点”。他强调,美联储具有采取必要措施控制物价上涨的决心,将使用工具令通胀重回目标,以防止高通胀变得根深蒂固。

  鲍威尔下定决心启动紧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美国的供应链危机不断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由于无法或不愿在国际旅游等服务上花钱,美国人转向了购买更多商品,导致汽车和家电等大件商品的供应问题一直十分突出。目前,圣诞运输高峰已经结束,但集装箱船堵塞仍在加剧,港口库存不断积压,这意味着供应链问题没有得到缓解。现在,美国三大海岸线上等待泊位的船只数量约150艘。码头工人、司机需求都存在较大缺口。美联储解决不了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只好通过提高资金价格来遏制需求,这种思维模式真是十分标准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鲍威尔加快紧缩步伐的第三层考虑是:如果高通胀过于持久,届时将导致货币政策更加收紧,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反而对就业市场不利。因此鲍威尔也提到在加息和缩表后,美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防止出现导致经济衰退的过度紧缩状态。这番恰到好处的表态,既满足了议员们的要求,又讨了华尔街的欢心。怪不得美国股市在鲍威尔表态后竟然快速上涨。

  鲍威尔并未明言首次加息的时间,但是短短一周之内,已经有4位地方联储主席表态支持3月份加息,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等华尔街巨头也纷纷预期3月份加息,掉期市场预计美联储在3月份加息的概率为80%。

  必须明确的是,尽管美联储调控货币政策的能力日益娴熟,鲍威尔也不敢保证分寸能够拿捏得恰到好处。

  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风险报告显示,对全球前景的悲观情绪显著增强。未来5年,主要的经济风险是资产泡沫的破裂和债务危机。由于紧缩政策会推升实际利率,对高负债公司造成巨大压力,其债务负担的可持续性将遭受质疑,进而引发抛售。今年初的4个交易日里,10年期美债实际利率大幅攀升了30多个基点至-0.78%,达到2021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不是什么好兆头。但美联储并不忌讳以暴跌的方式迅速修正美股估值,“洗洗可能更健康”。只是,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必然贬值,股市和债市也肯定开始动荡不安,一些积重难返的国家还可能发生政局动荡。至于这两年风光无限的黄金和比特币,真的可以告一段落,“洗洗睡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关晋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