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巴基斯坦茶园奠基人胡海波:帮助“铁哥们”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2021年10月25日 09: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别就是三十多年,如果有机会,我想再去一次巴基斯坦,看看我们培育的那片茶园,探望那里的老朋友,十分想念他们。”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胡海波副所长曾两度赴巴,先后为巴勘察划定宜茶区域,历时三年为巴开辟了第一个现代化茶园。时隔35年,壮年时期与“巴铁”共同建立的这片茶园成为耄耋之年的他心中的牵挂。

  胡海波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 中国经济网 李凡/摄

  与巴初结缘 完成考察重任

  巴基斯坦人民爱饮茶,尤爱喝牛奶冲泡的红茶,不过所需茶叶均需用外汇购买。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巴基斯坦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试种茶叶、在国内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巴基斯坦历届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2年5月初,根据中巴农业科技合作协议,由浙江省农业厅组织茶叶研究所专家4人赴巴访问,时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胡海波担任组长,专家组成员专家姚国坤、王志华,翻译郭正堂同行。“当时接到这个考察任务很高兴,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铁哥们儿’,能够以微薄之力帮助他们对我而言意义很重大。”胡海波说。

  5、6月的巴基斯坦格外炎热干燥,大部分地区中午的气温超过40℃,专家正是在这酷暑时节赴巴基斯坦北部省份开普省进行考察。据胡海波回忆,在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洛夫博士的陪同下,专家组重点考察了开普省曼塞拉市郊的拔发、台维立、茉利、斯瓦托、哈柴拉以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等多地的茶叶试种点,测定土壤PH值、海拔高度,测量已成活茶树枝叶、根系长势等状况。

  胡海波(左四)带领中国专家组赴巴考察宜茶区域 受访者供图

  根据考察和勘测结果,专家组向巴方提供了巴基斯坦茶叶试种可行性考察总结报告,确认了巴基斯坦西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部分山地、丘陵、台地、河流冲积地和农用地,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土地具备种茶的条件,建议在距曼塞拉30公里处的贝达蒂地区建立茶叶研究机构和试验基地。这是巴基斯坦第一次对宜茶区域有了全面系统的记录,贝达蒂地区后来也成为巴基斯坦茶树栽培实验站和培育基地。

  三年坚守 为巴开辟首个现代化茶园

  1982年考察以后,时隔三年,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再次邀请茶叶研究所专家援助巴基斯坦进行茶叶试种。1986年l月,胡海波与专家组成员许允文、汪莘野,翻译尹军、刘喜武踏上赴巴的征程,正式开启援巴茶叶试种任务。

  与之前考察任务不同,此次专家组承担着拓荒的使命,在异国他乡的荒野中种植、培育出一个现代化茶园。这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大工程,但作为一个常年活跃在一线的研究员,胡海波更关注的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步茶树栽培的工作。“三年多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从茶园规划设计、茶园开垦、苗圃建立、茶籽直播试种,到移栽补缺、茶园抗旱灌溉、间作遮阴、除草施肥、整形修剪、清沟排水等栽培技术工作。每天的生活就在茶园、宿舍两点一线间展开。”

  试种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对于茶树这类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的作物。“巴基斯坦开普省西北部地区5月至6月连日晴热高温干旱,地表温度高达55度,常导致旱热害,播种的茶籽不能萌发出土,移栽的苗木受害枯死,7至8月是雨季,茶树苗又经历暴雨冲刷、杂草滋生的灾害。”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专家组探索了营养钵移栽、苗床育苗移栽以及茶籽直播三种方式建园,经过试验对比,最终确定采用营养钵育苗的技术,春夏季苗期遮阴,秋冬季移栽建园。

  胡海波查看茶树苗生长状况 受访者供图

  克服了环境方面的难题,茶园建设慢慢步入正轨,胡海波终于松了一口气,“找到合适的技术方法了,对于完成茶园建设的任务也更有把握,终于不辜负祖国的信任和巴基斯坦政府及人民的期待。”

  1988年春,经过近两年的默默坚守和呕心沥血的培育,茶园建设已初具规模,贝达蒂茶园少部分三年生茶园开始打头采摘、试制茶叶。与此同时,胡海波也迎来了夫人吴丽华的探望。看到丈夫两年在巴辛勤耕耘的成果,吴丽华颇感自豪,“我去时茶树已经发出嫩芽,我就在茶园里帮忙采摘新叶,在胡先生指导下,还体验了用大铁锅炒制茶叶。”

  茶叶试种取得初步成功,胡海波是最高兴的,但是随之而来的消息却为他的试种工作蒙上一层阴霾:家中姐妹发来电报,告知母亲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因医治无效已离开人世,请他速返归家。“这样的消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他也十分悲伤,急切申请回国,但因为当时交通和审批程序繁复等种种问题,回国需要等很久,而且茶叶试种进入攻坚期,他离开了就会前功尽弃。”胡夫人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海波经过再三考虑和痛苦的挣扎,决定留下来完成任务,母亲的后事由姐妹帮忙料理。“这就是我们说的‘自古忠孝两难全’,他既然承担了这个任务,那就应该把它做完做好,他是这样想的,我也支持他。”

  胡海波与夫人吴丽华在巴基斯坦贝达蒂茶园采摘茶叶 受访者供图

  因为肩负重任,胡海波选择了默默承担。皇天不负苦心人,6月份,茶叶采摘后,胡海波和汪莘野一起试制了龙井茶、炒青茶、半烘炒绿茶和红碎茶。“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先后送我驻巴大使馆和巴农业研究理事会品尝,茶叶试验站职工也人手一份,大家非常高兴。洛夫博士品尝后说,试制的龙井茶不亚于杭州的西湖龙井!”为了扩大影响,巴农业研究理事会还组织召开了品茶会,邀请多位名望人士参观贝达蒂茶园、苗圃和台维立茶园,品尝新茶。理事会时任主席穆罕默德·阿米尔万分感慨,“巴基斯坦终于试制出了自已的红茶和绿茶!绿茶品质优、味道好,红茶品质梢次,不过是缺乏机器设备之故。”

  在专家组风雨无阻的坚守下,巴基斯坦拥有了第一个现代化茶园。“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经过各种挑战,我们终于在巴基斯坦建成了15公顷的中国祁门种现代化茶园,并对茶叶试种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总结,写成了《援助巴基斯坦茶叶试种报告》,为巴方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栽培技术依据。”胡海波说。

  年过八旬 仍难忘“巴铁”情

  在巴时间虽不算长,但“巴铁”的情谊让胡海波念念不忘。“无论是各级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对我们非常照顾,深感中巴友情至深,难用三言两语表达。”胡海波回忆,“有一次考察途中,汽车抛锚了,去修理店修,店主一听说是中国援巴专家的车,马上就放下手中活,帮忙检查修复,坚决不收任何费用。途中还遇到两位庄园主,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再三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

  茶叶试种期间,专家组一日三餐都要自己烧饭做菜,隔几天要去菜场买菜,“卖家听说我们是中国人,价钱都很公道,有的还送菜给我们,不肯收饯。每当节日来临,如宰牲节,有些邻居会送来二三公斤牛肉。”回想起在巴的点滴,胡海波有些伤怀,“现在年事已高,再去巴基斯坦的可能性很小,每听到人们谈起巴基斯坦还是十分牵挂。”

  巴基斯坦曼塞拉市贝达蒂茶园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巴基斯坦人民亦感念胡海波等中国专家为巴茶叶发展做出的贡献。当中国经济网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后,很多巴基斯坦网友关注评论,有的分享了茶园近期的照片,留言“请胡先生放心,茶园今年迎来了丰收季”,有的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满足胡先生愿望,请他再来巴基斯坦看一看,更多人对中国赴巴茶叶试种团队表达了感谢。

  小小一片茶叶,牵动两国人心。在众多像胡海波一样平凡人物的点滴努力下,中巴人民之间的友谊越植越深。(中国经济网记者 赵小鹏)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