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版基建计划替代不了“一带一路”

2021年07月22日 05:29   来源:经济日报   郭 言

  欧盟“全球联通欧洲”计划并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中国,但其实“充满了中国”,明里暗里指向“一带一路”倡议。这已经不是美欧第一次打“基建牌”了。这些年来,美欧部分政客一直试图拿出各种版本的“一带一路”替代方案,最终都宣告失败。从现实来看,中欧双方在战略目标上有着诸多共识,在全球基建乃至更广泛的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携手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

  近日,欧盟27国外交部长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一项连接欧洲和世界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即“全球联通欧洲”计划。这是继今年4月份欧盟与日本、印度达成全球基建协议,以及6月份G7峰会上做出类似承诺之后,欧盟在全球基建领域的最新举措。

  虽然整份计划中并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中国”,但其实“充满了中国”。无论是在当天的会议上,还是该计划的内容本身,都明里暗里指向中国,指向“一带一路”倡议。

  “全球联通欧洲”计划主要基于欧盟2018年发布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并特别强调互联互通对于“经济增长”“安全”“经济复苏”的重要性。该计划将从2022年开始实施。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声称,无论是在方式还是目的上,该计划一定要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所不同。

  在当前欧洲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续蔓延、变异病毒威胁陡增的情况下,欧盟“不甘寂寞”地提出“全球联通欧洲”计划,实际上是给发展中国家开了一个空头支票,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最终大概率也只是提出个概念。

  一是缺少资金来源,融资困难大。欧盟在会后声明中提出将大力促进私营部门的投资,以解决该计划的融资问题。然而私营企业大多以赢利为目的,愿不愿意掏出巨额资金从事短期利益不明显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个未知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该基建计划难以落地。作为此次合作“最受重视的盟友”,美国自身尚且面临巨额债务频创纪录、基建计划一再缩水的尴尬局面,对跨大西洋盟友也只能是爱莫能助。

  二是政治意图明显,难获发展中国家认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给予支持,但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动机推出基础设施计划,其目的不纯,难获认可。美国全球发展中心高级政策研究员居德·摩尔对此质疑道:“这只是为了削弱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还是真的有投资中低收入国家的意图?”

  三是欧盟内部在对抗中国问题上并非铁板一块。欧盟虽将中国视为“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竞争对手”,但同时也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欧盟成员国在如何对待中国方面并不一致、存在分歧。尤其是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提倡战略自主性,在很多议题上并没有与美国随波逐流。因此该计划实施起来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欧第一次打“基建牌”了。这些年来,美欧部分政客一直试图拿出各种版本的“一带一路”替代方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就试图成立一家国际发展金融公司,为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服务。同年,欧盟亦试图通过成立向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的基金会同“一带一路”竞争,但是最终这两个项目都宣告失败。

  反观一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已有10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相关文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项目,极大地改善和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朋友圈”越来越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带一路”项目成为亚、欧、非洲多国摆脱疫情、恢复经济的巨大机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一股暖流。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五通中的重要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各方的基建政策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互惠共赢、相得益彰的关系。广袤的欧亚大陆容得下各方的互联互通诉求。正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近期会见博雷利时所指出,中方欢迎欧方提出全球互联互通倡议,中方主张各类互联互通倡议之间可以开展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从现实来看,中欧双方在战略目标上有着诸多共识,在全球基建乃至更广泛的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携手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合作仍是中欧之间的主流,共赢才是双方的目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