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巴甘蔗业合作前景广阔 多方专家共译甜蜜密码

2021年06月21日 08: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虽是全球重要甘蔗种植国,巴基斯坦却面临糖供不应求的情况。

  “巴基斯坦甘蔗种植面积超过一百万公顷,但产量不高,受限于品种落后和机械化水平低下。我们希望学习中国在甘蔗育种和优化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巴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前副校长伊克拉尔·阿哈默德·汗(Iqrar Ahmad khan)博士对中国经济网说。

  巴基斯坦对优质的甘蔗品种有着迫切需求。巴旁遮普甘蔗研究与发展委员会(SRDB)首席执行官谢尔·阿富汗(Sher Afghan)博士直言:“只有让种植者获得优质甘蔗品种,巴基斯坦的糖产业才能够繁荣。在中国的帮助下,启动中巴甘蔗育种计划,这对巴基斯坦糖业发展而言刻不容缓。”

  巴基斯坦业内人士在近期举行的中巴甘蔗产业合作交流论坛上提及的优质品种正是我国甘蔗脱毒健康种苗。

  “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同传统甘蔗品种相比,脱毒健康种苗的出糖量增加了20%至40%,并能节省60%的种子,保证最高98%的存活率。无突变繁殖也是该品种的一大特点,一株健康苗一年可繁殖200-250次,并产生约1万株无突变健康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树珍研究员在论坛上介绍说。

  张树珍说,新品种健康苗木具有茎形成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能,非常适合机械化种植。“传统的种子已经不适合种植,培育种植无病害苗木才是甘蔗生产的理想选择。”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已在广西、云南等地推广应用超60万公顷,显著提高当地甘蔗产量质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称热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刘奎表示。

  据了解,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源自热科院“组织培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该技术由2003年成立的热科院植物快速繁殖研究中心所研发,该中心主要从事热带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离体保护。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对约140个品种的研究,甘蔗就是其中之一。

  研发并掌握优秀甘蔗品种的同时,热科院也愿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这一技术。刘奎补充说:“我们一直在为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提供培训机会,已为来自90多个国家的4000名学员开办了100期培训班。我们愿意同巴基斯坦农业专家加强合作,为巴基斯坦培训甘蔗种植人才,同时也可以启动技术转让流程。我们还计划建立中国-太平洋热带农业和技术合作网络。”

  除了甘蔗品种,农机设备、金融服务也是巴基斯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巴农业合作交流中心主任代宝表示:“我们正向巴基斯坦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并先后建立了巴中农业合作交流中心、巴中农业合作信息平台。要使巴基斯坦农业部门现代化、满足国际需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哈比卜银行在巴基斯坦甘蔗种植业有大量投资,看到中巴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机遇,我们也希望能成为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哈比卜银行农业与农村金融总经理卡西夫·汗维(Kashif Thanvi)表示:“对于农民来说,机器、技术、种苗等方面的资本支出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农业专员顾文亮表示:“中巴两国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甘蔗生产和加工,生产优质糖类产品,并出口到世界各地。作为一对‘铁兄弟’,中国同巴基斯坦需要做的是加强合作,共同助力两国甘蔗产业提质升级。”

  卡西夫·汗维认为:“农业是巴基斯坦的命脉。对巴基斯坦来说,在现代化基础上逐步发展农业至关重要,这是实现包容性增长、同时减轻贫困和粮食自给自足的唯一途径。”

  据悉,中巴甘蔗产业合作交流论坛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指导、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举办。平台由中国经济网和中巴农业合作交流中心(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共同搭建,旨在推进中巴农业与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国经济网记者 施予)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