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姚敬:中巴友谊永远在我心中

2021年05月31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三次在巴常驻,吃了巴基斯坦11年的粮,喝了巴基斯坦11年的水,对于中巴关系、中巴友谊来说,我是一名实践者、参与者、见证者。”回忆起在巴基斯坦的岁月,中国驻巴基斯坦前大使、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姚敬心生感触。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亲历了中巴关系快速发展的阶段,两国经贸往来逐步扩大,人员交往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效显著,新时代中巴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时值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姚敬接受了中国经济网专访,翻开多年记忆,细数过往也展望未来,致力于中巴友好的初心依旧。

  姚敬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 摄影:张鹏

  只要中国人遇到困难,巴基斯坦的老百姓就会帮忙

  1994年,25岁的姚敬作为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随员,搭乘国际航班从北京飞往伊斯兰堡,“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外交工作,第一次出国常驻,我觉得印象特别深的是还没到巴基斯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巴基斯坦老百姓对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飞机上,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乘务员一路介绍两国的风土人情,当机翼掠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时,乘务员自豪的说:“这里就是K2!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国境线!”首次驻巴之旅,姚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们对中国的名胜、中国的高山大川如数家珍,能深刻感受到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的友好。”

  在巴基斯坦的第一个5年,姚敬常和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有一次,他乘车从伊斯兰堡去往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途中车胎不幸爆了,行程被迫暂停。拉合尔的夏天特别炎热,白昼温度达到四、五十度。初来乍到,不知道打什么电话才能找到拖车,也不会换轮胎,使馆人员无奈站在路边。“那时远处走来几个巴基斯坦老百姓,问了下情况,二话不说就帮我们把备胎给换上了,”姚敬说,“在巴基斯坦,只要中国人遇到困难,当地的老百姓就会上前帮忙,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事一样。”

  灾难让两国的“铁杆”情谊熠熠生辉

  2007年至2010年,姚敬第二次踏上驻巴之旅。这3年他作为中国驻巴基斯坦政务参赞,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两国的关系也更上一层楼。

  “2005年,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等地发生大地震,中国竭尽全力的帮助。我们是第一批向巴基斯坦援助物资的国家,所有的救济物资都通过专机从国内直接送到巴基斯坦。”据姚敬回忆,中国的诚意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肯定,2008年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倾囊相助。为支援中国,巴基斯坦抽调国家储备资金,将该国全部战备库存的22260顶帐篷紧急运往灾区。

  直至2017年到2020年,姚敬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身份第三次驻巴期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巴基斯坦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紧急从全国公立医院库存调集30万只医用口罩、800套医用防护服和6800副手套支援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这些物资已是当时全部库存,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曾表示:“用全国防疫物资支援中国,我们没想为自己留后路”。

  患难与共、真诚互助,随着后来疫情在巴基斯坦蔓延,中国开启了对巴基斯坦的全面援助。“面对这么严峻的挑战,我觉得中巴关系更加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支持。”姚敬感叹,灾难让两国的“铁杆”情谊更加熠熠生辉。

  巩固拓展 中巴经济发展真正惠及两国民生

  从姚敬1994年首次驻巴到2020年底正式卸任驻巴特命全权大使,这20多年间,正值中巴经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后,巴基斯坦积极响应。2015年,中巴关系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两国形成“1+4”的经济合作布局。2015年4月20日,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正式启动,成为两国开展务实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内容。

  此后,走廊逐步成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试点区、示范区、创新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走廊建设克服影响逆势上扬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2017年到2020年我觉得是一个巩固的阶段、拓展的阶段,一个让中巴经济发展真正惠及两国民生的阶段。”姚敬始终对走廊建设仍然保持着高度关注,“我相信现在巴方无论是从最高领导人到政府各个部门,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支持、参与力度都有增无减。那是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的设计和它实际发挥的作用,完全是出于巴基斯坦本身的经济需要,完全是出于巴基斯坦民生改善的需要。”

  为了表彰姚敬在任期间为巴中关系发展所作贡献,巴基斯坦在姚敬离任时授予其最高文官勋章——“新月”勋章。

  巴基斯坦可以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中受益

  如今,已离开巴基斯坦半年的姚敬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办公室里,以另一种身份为中巴友谊贡献着力量。

  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并不断推动与巴基斯坦经贸往来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新疆跟巴基斯坦是接壤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无论是文化,还是经贸,联系都十分紧密。”姚敬说。

  在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员、物资、设备都是通过新疆这个通道输送至巴基斯坦,不少大型企业直接将生产基地建在新疆,作为走廊的起点,新疆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

  “新疆要利用沿边的优势,在确保防疫的前提下,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疫情情况下,自治区政府从今年2月份开始全力保障货物通关。新疆的地缘优势还能为巴基斯坦与中亚建立贸易的桥梁。疆内公路已经非常发达,所以应该推动新疆今后成为巴基斯坦联通各国的一个纽带。”姚敬表示,“中亚的经济和发展互补性很强,中国给巴基斯坦提供这一条通道,为巴基斯坦拓展对外经贸联系,拓展对外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巴基斯坦可以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中受益,新疆通过中巴经贸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也能受益,所以这是一种双赢和互利的结果。”

  从随员到大使,从伊斯兰堡到乌鲁木齐,姚敬的人生轨迹已与中巴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采访的最后,他动情地说道:“在我的人生中,中巴友谊永远有它应有的位置。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将对中巴友好关系抱着特殊的感情。”(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志杰)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