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驻卡拉奇前总领事:巴基斯坦是我的第二故乡

2021年05月14日 0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安启光,年逾八旬、精神矍铄。他是中国驻巴基斯坦卡拉奇前总领事,1972-2000年五次常驻我驻巴使领馆,先后在巴工作16年之久。他说,很庆幸学习了乌尔都语,把青春年华献给中巴友好事业,无怨无悔。在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之际,安启光向中国经济网讲述了近三个小时的中巴故事。

  2009年安启光荣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巴基斯坦之星”勋章。 安启光供图

  与乌尔都语的不解之缘

  “1957年,我从老家沈阳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外语为国家服务。1959年系里通知说,根据周总理指示,我们改学非通用语,我被安排学习乌尔都语。”安启光告诉记者。

  从接受组织分配,到庆幸自己学习了乌尔都语,直至后来每每用乌尔都语开展交流,安启光都倍感幸福。“汉语是我的母语,乌语我赞之为我的第一外语。”

  “由于学习了乌尔都语,我得以参加《毛泽东选集》乌尔都语版本的翻译工作。8年的笔译让我深深地热爱上了这门语言。”安启光说。

  “1970年,在我国为巴基斯坦前总统叶海亚-汗将军举行的国宴上,周总理亲自向巴总统介绍了中国译员,向客人表明中国有巴基斯坦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安启光回忆道,也由此“可以想见巴基斯坦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的地位,掂量出中巴友好的分量。”

  《乌尔都语汉语词典》编委成员安启光(左三)与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阿什拉夫-杰汗吉尔-卡齐(中)合影。安启光供图

  中国人都是“周恩来”

  在巴基斯坦人心中,中国人的分量同样不轻。

  “凡是在巴基斯坦待过的中国人,都会感受到巴基斯坦给予的贵宾级待遇。”安启光回忆道,驻巴逛商店时,店主常常邀请他们进店坐坐,不买东西也热情不减,还拿冷饮或奶茶招待。店主说,他们都是“周恩来”,是巴基斯坦人的朋友。

  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情谊在拉合尔更为炽热。安启光向中国经济网介绍,“1965年,拉合尔火车站遭到印军炮击,而中国对印的严正警告和对巴的全力支援避免了巴百姓遭受进一步的战火涂炭。于是当地人的感恩之情都报答在所有长得像周总理的中国人身上。”而巴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境内不论乘客多少都照飞不误,也是巴基斯坦对中国的特别情谊。

  安启光正在接受中国经济网专访。 中国经济网 王凯/摄

  “我的经历证明巴基斯坦是世界上对我国最友好的国家,我赞之为第二故乡。”安启光说,“我在巴5次常驻,共度过16年外交生涯。如果未来还有机会故地重游,真想再见一见把中国人当贵宾款待的、讲乌尔都语的父老乡亲们。”

  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中巴友谊不只流淌在民间的质朴热诚里,更在两国的经济合作中。

  在基建、工程方面,安启光谈及五个里程碑式项目:喀喇昆仑公路、塔克西拉重型机械厂、真纳体育场、米安瓦利核电站和瓜达尔港。这些工程依托中巴两国地缘的便利条件,是两国深厚友谊的象征。

  而随着两国农业等经贸往来的深入,“现在巴基斯坦芒果、金诺橘、巴西松子、红血点橙子甚至中草药,都开始走进中国消费者的视野。”安启光说,“我们要设法把更多巴基斯坦的好东西引进来,同时把我们先进的技术推广至巴当地。”

  “中巴的友谊是建立在原则和道义基础上的,正如一句古语‘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安启光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廖一帆)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