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农业“芯片”为巴基斯坦土地赋能

2021年03月19日 11: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将重心延伸至农业等民生领域,巴基斯坦与中国农业合作日渐加深。作为农业“芯片”,种子合作是重中之重。

  中国曾经是全球种子缺口最大的国家之一,一度有超过九成棉种来自海外。从1999年《种子法》颁布到2016年新《种子法》修改颁布,随着全社会上下对于种子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中国从种子进口大国,逐渐迈向“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也通过并购先正达,迈入国际种业巨头行列。

  在3月18日召开的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上,就如何进一步促进种业领域合作,中巴两国农业人士各抒己见。

  巴基斯坦小麦产量还能提高20%

  巴基斯坦是全世界十大小麦主产国之一,小麦种植面积约1.3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4%,而平均亩产仅200公斤左右。在去年夏天遭遇旱灾蝗灾之后,为了抑制由于供需形势偏紧导致巴基斯坦面粉价格出现上涨,巴基斯坦加快了小麦进口。

  2019年,巴基斯坦小麦单产水平约2800公斤/公顷, 较世界平均水平3550公斤/公顷,还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落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张胜全博士表示,“2012年我们在巴基斯坦进行二系杂交小麦合作研发工作,平均增产幅度达到20%以上,到去年,这一数字变成50%,最高能达到70%。”

  巴基斯坦嘉德农业公司(GUARD AGRI)是第一批引进中国杂交小麦的巴基斯坦农业公司,公司首席执行官沙赫扎德·阿里·马利克(Shahzad Ali Malik)告诉记者,引进中国杂交小麦的过程“充满挑战”,但是他们依然相信中国的杂交小麦将有助于提高巴基斯坦的粮食产量。“中国种子企业恪守职业道德,注重质量,信守承诺。双方的合作建立在安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这是巴基斯坦和中国企业保持牢固合作的基础。”

  制约巴基斯坦小麦生产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产量潜力低、管理粗放、高温干旱、锈病危害严重等,而中国杂交小麦的抗旱、耐瘠薄特性,恰恰适合在巴基斯坦播种。河北农林科学院育种团队李辉博士表示,中国河北地区和巴基斯坦自然条件类似,以“抗旱节水、稳产广适”为研究主攻目标,培育出的30个节水小麦品种有望借助中巴农业和产业信息合作平台引入巴基斯坦。

  带着中国农业“秘籍”回国的巴基斯坦小伙

  巴基斯坦一直是大豆进口国,每年大口进口额逐年攀升,占用大量外汇。为何巴基斯坦本国不推广大豆种植?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副教授伊尔凡·阿夫扎尔(Irfan Afzal)告诉记者,其实巴基斯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大豆种植,但是受限于自然条件,尤其是大豆的种植期和小麦冲突,“巴西每年有六个月的时间种植大豆,但是我们就只有120天。”他认为,从中国引进的秋季大豆有望改变巴基斯坦大豆进口国的现状。

  阿里·拉扎(Ali Raza)是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他从中国导师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那里接触到了“玉米-大豆间种技术”,而这项技术被他带回巴基斯坦,改变了当地的农业产业。

  曾经盛赞这一技术为“这可能是巴基斯坦谷物和豆类生产的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业部长赛义德.侯赛因.扎哈尼亚.伽德兹(Syed Hussain Jahania Gardez)在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上表示,中巴经济走廊能够支持农业发展,并且实现巴基斯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对于经济欠佳地区,巴基斯坦希望能够发展相关领域,“比如促进大米良种研究、灌溉系统、农业机械化,我们还希望在更多领域与中国讨论,进行合作,比如棉花生产、杂交种子研发,以及杂交种子在玉米其他农作物的研发,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合作的领域。”

  为何巴基斯坦农业官员如此盛赞这一农业技术?杨文钰认为有四个主要原因:一是可大幅度减少巴基斯坦进口大豆的外汇用量;二是玉米大豆混合青贮,实现种养循环,推动牛羊发展,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培肥地力,绿色可持续;四是强化中巴农业合作,引进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和栽培技术,推进巴基斯坦作物育种和栽培的发展,引进相应的播种机、喷雾机和收获机推动巴基斯坦农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阿里·拉扎(Ali Raza)告诉记者,通过这项间种技术,每亩地农民收入可以达到654美元,利润增加了23%。“如果我们把巴基斯坦所有玉米从单种改为间种,会产出650万吨的玉米和90多万吨的大豆。”

  12%土地种出25%棉花的“白色奇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棉花总产量591.0万吨,比2019年持平略增,这是在棉花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1%的情况下考出的答卷,单位面积产量为124.3公斤/亩,比上年增长5.7%。山东农科院棉花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5%,而中国的棉花种植面积仅占世界的12%。中国棉花高产的秘密就在于中国棉花种植的“黑科技”。

  和“玉米-大豆间种技术”一样,董合忠采用了“双花间种”,即“棉花-花生间种技术”,而且和传统间种不同的是,这种间种技术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第一年我们左边种棉花,右边种花生,到了第二年,我们会把棉花和花生的位置进行调换,这样土壤的性质会因此而保持稳定。由于这种间种技术,棉花的产量提高了20%,土壤的肥力有所上升。”

  中国新疆常年干旱少雨,和巴基斯坦气候情况类似,但是正是在这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接近90%,秘诀在于新疆棉田在2006年以后,推广了水肥一体化,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提高了水产品,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机械作业层次,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抑制了杂草的生长,有利于棉花的高产、优质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

  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森在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上用“五节两增一提高”来形容取得的效果,五节是指节水、节肥、节约劳动力、节约土地、节约成本,两增是增产30%和增效50%,一提高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近8000万亩地。”

  巴基斯坦迫切需要提高棉花单产,巴国家粮食安全与研究部、巴统计局预计,2020-2021财年巴基斯坦棉花产量为770万包,供需缺口至少600万包,原因是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0%。巴基斯坦四兄弟集团首席执行官贾韦德·萨利姆·库雷希(Jawed Salim Qureshi)在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上表达了渴望合作的迫切之情,“我们急需与中国在棉花种植方面进行合作,巴基斯坦需要应对害虫以及全球变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对中巴农业领域来说,进行科研合作不仅有助于巴基斯坦棉花产量,而且对全球棉花产量也有贡献,我们希望看到巴基斯坦产品能够出口到全世界各地。”

  下次线上洽谈拟定4月底

  这次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是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成立后开展的第一个细分领域的线上研讨会,聚焦种业方面的B2B合作,与会者多为中巴两国农业领域的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中巴双方种业产品提供推广平台,为种业发展技术提供交流合作渠道。预计下次线上研讨会在今年四月举行。

  在洽谈会上,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研究部部长赛义德·法哈尔·伊玛姆(Syed Fakhar Imam)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巴基斯坦也在努力创建有力的环境,从而更好促进巴基斯坦种业发展,这就要求巴基斯坦的种业公司在投资研发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并进一步促进新的种类的认证。

  他认为巴基斯坦种业发展有很大潜力,能够满足当地需求,并且进一步促进巴基斯坦向其他国家出口种子,通过中巴两国的合资企业和双方的努力,我们也看到种业领域的工作在向前推进。他盛赞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的渠道。“这个平台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帮助我们进一步实现脱贫的目标。”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有巴基斯坦国内70%的耕地和80%的粮食产量,由于自然条件好,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农业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旁遮普省。中国驻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尔市代总领事彭政武在洽谈会上建议中方企业可以利用品种优势与巴方加强种业合作,帮助巴方增添种业创新源动力,促进种业稳步健康发展。“希望两国农业界用好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加强项目对接和资源整合,推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能合作。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平台及时整理并展示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及成果,组织开展商业论坛、研讨会和商业团体活动,推进两国农业与产业界B to B深入合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贾玮)

  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3月18日举行,洽谈会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指导,中国经济网、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是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今年系列研讨会的第二期。图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孙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