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柏林新机场建设“囧途”看欧洲基建

2020年11月06日 08:40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随着一架易捷航空公司航班和一架汉莎航空公司航班先后抵达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国际机场,标志着这个建设时间长达14年的机场终于启用,比预计完工时间晚了9年。说起不断延期的机场建设,德国人内心五味杂陈。有德国网友调侃说,待柏林机场投入使用时,它已不是机场而是一座博物馆。

  新机场位于柏林南郊,启用后将代替柏林泰格尔机场和舍内费尔德机场,成为柏林唯一民用空港及客运吞吐量仅次于法兰克福机场和慕尼黑机场的德国第三大机场。尽管柏林新机场未来将在德国民用航空运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建设过程仍成了德国人调侃的对象。德国交通部长朔伊尔在启用仪式上表示,关于柏林新机场的荒诞笑话必须停止,未来将专注于机场的发展和运营。

  2006年9月5日,柏林新机场项目正式动工,在接下来的14年中,该项目经历了数不清的工期延后、验收失败、承包商转手等变数,六度推迟启用时间,可谓“囧途”无限,步履维艰。该项目造价也从最初的25亿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涨至70亿欧元。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延误问题,很多也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消防和报警系统并没有按照施工许可证制造,因为负责设计消防安全系统的负责人并不是一名工程师,而是一名制图人员;后又出现机场所用电缆铺设错误、电梯过短、门牌编号错误、天花板结构超重、机场跑道设计失误、值机容量不够、大风天气雨水会吹进通风系统、地下航油库管线不符合安全规范及中控IT机房冷负载不足、设备容易过热骤停等诸多“低级”错误。最令人讽刺的是,新机场2012年安装的900个信息屏幕,到2018年有750个已达到使用寿命,不得不报废。

  柏林新机场的建设经历,与世人对德国人“严谨、守时、追求完美、质量至上”的印象大相径庭。无独有偶,在德国,如此一波三折的工程项目不只这一项。斯图加特地下火车站自1995年签订框架协议后,于2010年正式动工,历经4年,隧道仅挖了400米(全长62公里),预算则由2.45亿欧元飙升至81亿欧元,预计2021年完工。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自2003年开始设计,2016年完工,花费由最初预计的7700万欧元蹿升至7.89亿欧元。科隆地铁扩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当地档案馆坍塌、教堂严重倾斜,工期被严重延误等。为什么大型基建项目在德国有如此遭遇呢?

  首先,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之一,在德国也不例外。承包商在竞标过程中过分压低报价以拿到项目,并在施工过程中费尽心思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很多工程以原有的预算根本无法完成建设任务。于是,后期追加预算则成了基建项目的“家常便饭”,很多重点工程就成了“无底洞”。

  其次,贪污腐败在德国乃至欧洲大型基建项目中也并不少见。德国每年都会查处多起贪腐案件,其中不乏涉及大型基建项目的大案要案。就柏林新机场项目来说,其技术总监、工程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均曾因涉及贪腐被查处。该项目在如此环境下开展,工程质量如何得以保证?

  另外,设计施工衔接不畅,调试验收效率低下,成为项目建设后期的严重障碍。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很多大型基建项目采取碎片化、层层分包的执行方式。这就给设计施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增添了极大的沟通成本。笔者曾采访过柏林新机场有关负责人,其本人和同事表示很多时候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与各承包商沟通协调上,有时一个很小的问题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得到解决。一旦遇到验收不合格,还涉及第三方检验机构与施工方、设计方的沟通协调,耗时则更为长久。不难看出,虽然“德式”的严谨在保证质量方面有其优势,但很多时候也可能成为大型基建项目顺利推进的阻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谢 飞)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