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山火肆虐使“气变骗局论”不攻自破

2020年09月29日 06:37   来源:经济日报   □ 原 洋

  橙色的天空、弥漫的烟尘、刺鼻的空气……这并非科幻电影里的末日图景,而是近期在美国西海岸真实上演的场面。

  8月中旬以来,美国西部山火持续肆虐,不仅烧毁了加利福尼亚州330万英亩土地,打破该州历史纪录,还蔓延至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以及爱达荷州等多地,造成至少35人死亡、数十人失踪。不过,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社交账号却安静得一反常态,几周以来一次都未提及这场大火。直到本月中旬,飞往加州视察火情前,才在社交媒体上简短发文感谢消防人员。这位始终拒绝承认气候变化的总统还是不得不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现实后果。

  由于美国西部夏季干旱少雨、雷暴多发,加之内华达山脉阻挡形成焚风,历年来火灾发生频率都较高。但美国气象部门研究发现,近年来加州的高温季节变得更加漫长,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平均延长了两个半月。在特朗普视察期间,加州官员也反复强调,气温升高是导致此次山火肆虐的主要因素。

  加州自然资源部部长韦德·克劳福特警告说,如果“只把头埋在沙子里”,忽视气候变化的因素,将酿成大错。可是,本届美国政府首脑自坐进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第一日起,就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气候变化就是一场昂贵的骗局”。

  回顾这些年,本届美国政府频频在环保政策上开倒车。据统计,仅从2017年1月份到2019年9月份,就已放松了128项环保法规。2017年,声称《巴黎协定》让美国经济处于不利位置,于去年宣布美国正式启动《巴黎协定》退出程序。《巴黎协定》中明确列有“把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并努力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退群”意味着美国政府今后将无需受此目标限制,国际社会也将缺乏足够依据约束美国。

  美国环保政策的倒退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背道而驰,但这种做法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噬自身。美国西海岸尚在燃烧的山火已经让数万美国人流离失所,山火产生的烟雾让本就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民众生活雪上加霜。

  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政府执意在环保政策上“解绑”,难道不怕站在民众的对立面吗?事实上,碳排放权本质即是发展权,其未必不懂得这个道理。自上台以来其一直强调“美国第一”和“能源独立”,增加化石能源开采、放松对油气公司的管制以及重启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否决的“拱心石”XL输油管道项目等无疑能创造更多就业,满足短期内的经济发展需要。

  去年8月份,美环保局提议联邦政府取消在油气生产和加工环节对甲烷排放的限制,认为放松管制每年可为该行业节省1700万美元到1900万美元,完全忽视20年内甲烷排放的升温作用将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早在2016年选举期间,特朗普曾提到“撤销对美国能源的各种限制,可在未来7年内使美国每年多创造1000亿美元的GDP,创造50万新工作岗位,增加300亿美元工人工资收入”。所谓的“气候变化骗局论”,不过是在看似遥远的人类生存权和眼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之间,选择了经济利益。

  美国政府应当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美国追求经济利益不能凌驾于他国利益和本国民众生命安全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摒弃以自我为中心和本国优先论,不能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问题,那么迟早会有更严重的后果等待着美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原 洋)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