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驻马里大使:当初武汉封城美国第一个撤侨,如今“甩锅”称中国没通报疫情

2020年04月09日 14:0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9日讯 在武汉2020年4月8日“解封”当天,驻马里大使朱立英接受《回声报》记者专访,就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和中国对非援助等回答记者提问,并重点批驳了西方国家对华污蔑和不实言论。有关法语采访实录整理翻译如下:

  记者:尊敬的朱立英大使,可否请您介绍一下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

  朱大使:我很赞同你一上来就回顾疫情防控历史。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是今天,武汉“解封”,标志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新的重要胜利。但这段历史回想起来令我痛苦,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这场疫情来势凶猛,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和沉重的经济代价。你可以想象,中国十几亿人口在长达一个半月之久的时间里,或是封城或是居家隔离,是怎样一番景象。事实上,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之前,阻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隔离。你知道法语里“隔离”这个词的出处吗? 十五世纪,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在威尼斯蔓延,当时人们就居家隔离了40天,最终成功抑制疾病传播。这“40天”就成了隔离的代名词。

  简单来说,早在1月初,中方就已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通报了疫情,并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1月23日武汉(1千万人口)全面封城。随后,整个湖北省(6千万人口)也全部封闭。不久之后,中国全境进入封闭隔离状态。来自全国的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短短两周时间里两所专业医院在武汉拔地而起,体育场馆和展览中心也被迅速改造成方舱医院。中国政府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宁可床等人,不可人等床!”武汉14家方舱医院准备了1.4万张床,最终收治了1.3万病人。

  在实行全民居家隔离的同时,救治和科研也在加快进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非常奏效。数据显示,90%治愈病例均使用了中西医结合疗法。此外,中国根据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先后出台了7个版本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并翻译成外语第一时间让世界各国分享。如今,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众多国家都从中受益匪浅。

  直到4月6日,中国累计确诊81708例,治愈77078例,死亡3331例。自3月初以来,中国各地开始解封,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湖北省(除武汉之外)在连续3周未出现新增确诊病例后,自3月底开始解封。今天,4月8日,武汉终于宣布“解封”!

  回顾历史的第二个痛苦原因在于,中国早在1月初就向全世界通报了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当武汉封城的时候,美国是第一个从武汉撤侨的国家,并关闭了在武汉的总领馆,甚至还切断了所有中美航线。美国人多精啊,他们这么做正是因为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那时恰逢中国春节,海外很多中国人都回家过年,而中国政府也主动采取了限制出行的措施。一时间,那些从海外回国的中国人都被困在了国内。而这正是中国为延缓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布鲁斯·艾尔沃德曾表示,中国政府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使得全球至少几万人免于感染。然而,两个月后,美国疫情严峻起来,部分政客竟罔顾事实,“甩锅”给中国,指责中国没有提前将疫情通报美国……

  早在2000年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记者:面对疫情,中国民众的表现如何?

  朱大使:首先是纪律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每个人都有极强的纪律意识,自觉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当政府决定让大家居家隔离的时候,尽管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人们都能明白道理并积极配合。西方政客不停指责中国的隔离是“侵犯自由和人权”,但当他们国家的政府要求民众居家隔离的时候,这又该作何解释?诚实一点好不好?不要太虚伪了!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疫情,面对生与死的终极考验,任何政治操作都是卑鄙无耻的,因为它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除了纪律意识,中国人民还充分展现了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点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如今在湖北又精彩重现。除了4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不计其数的志愿者辛勤工作在防疫抗疫一线,他们协助分发食品、处理垃圾以及在医院给病人心理辅导。这些志愿者很多不满20岁,他们觉得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做点贡献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爱国情怀。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国人民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充满信任,在困难时刻更是如此。一直以来,美国一些政客企图将中国人民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甚至妄言“中国人民时刻准备起来推翻中国共产党”。70年了,在事实面前,他们始终不想从自己的春秋大梦中醒来,显得极其愚蠢可笑。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命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种完美的组合使得整个国家具有巨大活力和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根本原因。你想想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全体中国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参与,这可能吗?

  记者:中国积极对意大利等国开展抗疫援助,是出于什么目的?

  朱大使:问题的答案来自于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就是懂得感恩。在中国经历困难的时候,许多国家都给予我们支持和援助。我们没有忘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意大利是第一个向中国派出专业救援队的国家。如今,中国医疗队应对方请求驰援意大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伊朗也是如此,伊朗人民遭受制裁,医疗药品尤其短缺。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熟视无睹,袖手旁观?难道那些在一旁说风凉话的就好吗?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宽广的胸怀和抱负,对于人类的未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执著的追求,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恐怖主义和传染病等重大问题。因此,大病初愈的中国开始向世界伸出援手。如果全世界生病,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这就是我们的逻辑。当前,西方一些人妄称中国搞“口罩外交”,搞新的“地缘政治”。那又怎样?!意大利急需口罩,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难道我们此时应该禁止口罩出口吗?如果那个说话的人也愿意出来为意大利提供口罩,那当然更好啦!赶紧行动呀!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做点实事。

  中国积极倡导在联合国等专门机构,尤其是世卫组织领导下的国际合作。如您所见,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团结一致才是所有国家的唯一出路。只有同舟共济,才能渡过难关。

  记者:然而,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始终有针对中国的不实言论,您认为这些言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论出现?

  朱大使:“树欲静而风不止。”这股“风”来自于冷战旧时代。说起来难以置信,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了几十年,但很多人的思想还始终停留在那个时候。中国外交主张“和而不同”,我们愿同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不受意识形态影响。就像大自然有千万种颜色,世界上也有不同的政治体制。为什么非要只有一种思想?这难道民主吗?中国从未想对其他国家进行任何改变,但有的国家却总希望对中国进行彻底的改变。这就是延续至今的冷战思维,也是那些不实言论的源头,目的就是抹黑和妖魔化中国。

  他们谈及新冠肺炎病毒,也是冷战思维的一个表现。核心内容都是病毒来源。西方部分政客,当他们自己无力控制疫情蔓延时,便开始“甩锅”。病毒起源尚无定论,科学家们还在严肃认真地进行研究,政客们却迫不及待地宣称病毒源自中国。尽管世卫组织严禁将病毒与国名地名相联系,但我们还是从某些国家最高领导人口中听到“中国病毒”这种充满恶意的称呼。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美国爆发,随即蔓延至全球,没有人将这种病毒的名字同其发源地国家联系起来。更何况如今已经有充分证据表明,早在中国爆发疫情之前,其他大陆已经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甚至美国疾控中心主任都公开承认过。尽管如此,妖风依旧,倏而更劲。

  记者:中国的专家是否会协助马里抗击疫情?通过怎样的途径?

  朱大使:60年来,中马友谊经久不衰,堪称典范。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文化、医疗都是中马合作的亮点。中国连续52年向马里派驻援马医疗队,从未间断。如今,中国医生正同马里医生并肩作战,共同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过去60年时间里,中马携手战胜了一个个困难险阻,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将始终同马里站在一起。一批批紧急物资援助(检测试剂、防护服、口罩、手套、体温计…)正源源不断从中国运往马里。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帮助马里建立隔离观察中心,为抗击疫情贡献一己之力。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将继续为马里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除了物资援助,中马专家间交流与互动也未曾中断。不久前,中国专家团队与包括马里在内的24个非洲国家代表举行视频会议,就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深入交流。此外,面向马里乃至整个非洲的专业医疗信息在线共享平台也纷纷成立,旨在同非洲各国的专家团队分享中国治疗方案。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几乎每天与马里卫生部并肩作战。西迪贝部长有着丰富的国际组织工作经验且在疾病控制领域享有盛誉,伊克南教授也是技术精湛,专业性极强,有这样两位专业人士领导抗疫,是马里的幸事。我相信马里防疫工作一定会顺利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记者:最后,您还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点什么?

  朱大使:我十分荣幸能够在马里工作,马里是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长期以来,中马两国相互尊重,两国人民更是亲密无间。60年来,尽管世界局势风风雨雨,但中马两国始终守望相助,荣辱与共。刚刚我们聊了很多有关国际关系的话题,在我看来,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中马关系堪称国际关系的典范。我坚信,以诚挚友好的关系为根基,未来中马两国必将通力合作,共同发展。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始终坚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向着雨后暖阳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朱晓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