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金色芒果”香飘贾木纳河畔——中国电建建设孟加拉锡拉杰甘杰电站纪实(下)

2019年11月27日 11: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在那十一月和十二月里,芒果林中清香扑鼻,使我心醉,使我神迷。”著名文豪泰戈尔用如诗如画般的笔墨,如此描绘孟加拉国的金秋盛景。

  如今,这一美丽画卷再添绚烂色彩。在孟加拉奔流不息的贾木纳河畔,由中国电建山东电建三公司EPC建设的锡拉杰甘杰电站巍然耸立,成为当地醒目的“地标性”建筑。

  

  锡拉杰甘杰项目全景

  作为一颗璀璨的能源明珠,锡拉杰甘杰电站是中国电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中国电建扎根当地,在建设清洁高效电站的过程中,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关注民生,造福当地,与孟加拉民众一起追逐“金色梦想”,用智慧和汗水收获了芬芳的“金色芒果”。

  “建电站以来,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对法扎娜来说,最自豪的莫过于通过自己努力而建造的“幸福小巢”了。在她口中,那座“砖瓦房”砖红瓦绿,非常漂亮。禁不住她再三邀请,也为了满足浓厚的好奇心,记者在一个清晨,走进了她的那座砖瓦房。

  这是一个宽敞的院落,几颗高大的木瓜和菠萝蜜树四面环绕。阳光透过青翠的枝叶照射进来,倍感幽静清新。“在当地村民眼里,这算是令人羡慕的‘别墅’了。”一起同行的项目综合部主任谭光伟介绍说。

  一身黄色纱丽的法扎娜早就热情的迎在门口,在妍丽刺绣的映衬下,眉间红纱的她显得清婉飘逸。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桌上摆放的几盘熟透的木瓜和芒果,个个透着金黄,香气弥漫了整个房间。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漂亮砖瓦房,现在终于实现了。是中国电建的到来,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法扎娜向记者递过一杯热茶,开心地说。

  法扎娜一家的日子曾一度清苦,丈夫远去马拉西亚打工。勤奋的她自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因家中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无法到大城市工作,内心难免带有一丝遗憾。

  但让法扎娜高兴的是,2017年1月,锡拉杰甘杰双燃料联合循环电站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弥补首都达卡用电缺口,为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同时,还将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高学历的法扎娜顺利进入项目部,当上了一名资料员,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今年1月,法扎娜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砖瓦房,这在铁皮房屋成片的普诺巴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你是村里第一个靠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女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房子动工那天,邻居们纷纷前来祝贺。

  像法扎娜这样通过在电站工作,生活得到改善的当地员工不在少数,他们告别了闷热潮湿的铁皮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从法扎娜家出来没走多远,记者在挂有“衣服加工”门匾的房前停了下来。“2017年,项目部对周边的家庭妇女进行了缝纫机技能培训,这样能增加她们的生活技能,让她们在附近工业区找份工作,挣些钱补贴家用。”谭光伟介绍说。

  走进屋门,一位中年妇女正埋头在缝纫机前,彩色的针线在布料上飞舞,旁边坐着几位等待取衣的客户轻声聊着天。

  “阿色拉姆哇里库姆!(孟语,您们好!)”谭光伟首先打了招呼。看到我们,店主忙放下手中的活,起身跟我们聊了起来。

  “学会了缝纫技术,在附近工厂打了半年工,后来就攒钱买了台缝纫机,进了些布料,帮村里人加工些衣服。地方虽然不大,但每天客户不断,收入不用愁,老人孩子也可以照顾着。”店主一脸兴奋。

  旁边的客户也不时插上几句,“她裁得款式不仅漂亮新潮,做工还特别精细,我们都是这里的回头客。”

  从高处眺望,宁静的贾木纳河像一条淡绿的绸带,伴着落日余晖,项目进场时修建的一座民商两用码头,显出俊朗剪影。自从有了这个码头,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设备运输效率,更方便了当地的果农和渔民。一船船新鲜的水果被运往大型农贸市场,卖上一个好的价钱;一网网沉甸甸的鱼虾被打捞上岸,村民的钱包逐渐鼓了起来。

  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生活得到改观,锡拉杰甘杰政府一位官员曾感慨道,当初一片杂草重生的土地,是中国电建的到来,让它重新焕发了生机,更为缺电的首都达卡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电建员工,村民们对我都很羡慕”

  中国人的胃,需要中国菜来慰籍。尤其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吃饱了才能不想家”。

  “土豆丝切的有模有样,西红柿鸡蛋面下的有滋有味。”当记者问起大家眼中的穆纳时,后勤大厨和项目职工一致给出评价。

  两年前,有过厨师经验的穆纳,进入项目做了一名帮厨。中国员工喜欢什么口味,什么菜比较畅销,穆纳都用心一一盘算着,他主刀炒得菜品也总被卖得精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吃饱吃好,每天都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看到中国同事在现场挥洒汗水,日以继夜为他们建造清洁环保电站,穆纳非常感动。

  由助手转主厨,由厨师转司机。鉴于穆纳的出色表现,今年3月,他又被派至首都达卡办事处,晋升为综合部助理,协助办理来往人员的接机工作,收入高了,眼界开阔了,家庭生活也随之得到了改观。

  穆纳一脸幸福的告诉记者,他不仅住进了温暖舒适的砖瓦房,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父母也不必再外出工作。面对一般农村家庭都会望而却步的高昂学费,他的妹妹在今年踏进了大学校门。现在,他的收入已足以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技能交给当地工人,是最好的“福利”,阿贝尔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在整齐划一的电缆盘柜室,记者见到了性格开朗的阿贝尔。两年前刚来时,年轻的他专业基础十分薄弱,站在繁忙的施工现场,手脚无处安放,感觉自己傻乎乎的,有些迷茫。

  按照统筹安排,项目部特地为阿贝尔“私人订制”了一位中方“老师”,每天手把手教授他实践。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职场“小白”阿贝尔不仅熟知了热工专业设备工作原理,还能独立完成仪表设备校验调试,顺利实现了自己“升职加薪”的梦想。

  “学到了专业技术,就相当于端上了‘金饭碗’,我的家人都为我感到自豪,能在中国企业工作,村民们对我都很羡慕。”阿贝尔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迪普克是这个电站最有名的医生,请他看病的项目业主、分包商员工络绎不绝。记者找到他的时候,迪普克正在看书,见有人来,热情地起身迎接,敦厚的笑容给人一种踏实安全的感觉。

  迪普克之前在当地一家医院担任医生,因上下班时间极不规律,在家人的反对下,只好辞职在家,但他不甘做医生的梦想就此终止。经朋友介绍,迪普克来到了中国电建,他不仅帮助项目部安全度过了登革热爆发期,还顺利考取了通过率极低的皮肤病学和超声波医学证书。

  “这里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中国同事也非常友善,而且还有远高于当地的薪水,我的家人越来越支持我现在的工作了。”迪普克非常珍惜眼前的工作。

  看着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加入到这个建设团队,感受着电站带给这些年轻人的新力量、新变化,项目经理宋晓明由衷的为“本土化”管理取得的成效感到高兴,“我们不止要留下清洁高效的电站,更要培养出一批当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给年轻人搭建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时刻展现央企风范,已累计为当地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值得一提的是,还专门解决了塞达巴德社区及周边9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使她们学到了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们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真正做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与当地民众分享发展的福祉,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更长久。”山东电建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鲁军说道。

  “中国人,带给我们的是爱和希望”

  花色格子衬衫,迪卡色休闲裤,手腕上的时尚手表若隐若现,电站附近的百货店老板哈桑总是引领当地潮流。

  “最近生意怎么样?”记者问道。“非常好,非常好,如果不是你们来建这座电建,我现在还在吉大港打工那。”哈桑爽朗的说道。

  他告诉我们,以前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家人的衣服一件要穿好多年,就算破了洞也不舍得扔。后来看电站用工特别多,就回来试着开了个小店,没想到生意一直这么好。刚开始时就他一家,现在周边一连开了四五家。

  “不仅在当地,在达卡、吉大港等大城市,中国人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见多识广的哈桑说,孟中两国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当地交通、电力、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当地许多人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大家都把中国人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向当地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

  在一路颠簸中,我们到达了一座名为普尔诺巴松的公立小学。刚踏进校门,一群孩子便快乐的围了上来。校长贾希杜尔说,以前这里校舍陈旧,教学设施匮乏,孩子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学习用品,是中国电建伸出援手,维修了校舍,还送来了学习体育用品。

  “每次看到他们,都能让我想到国内的儿子,他们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宋晓明眼中闪着光。

  同样身处童年,马鲁夫孤儿院的孩子们更加需要关爱。这些孩子居住环境潮湿,时常遭受蚊虫叮咬。宋晓明即使工程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看望他们。

  蚊帐、床垫、食品、画板等等,被一次次送到孩子们的手中。睡觉不再被蚊虫叮咬,起居不再潮湿难耐,阳光照耀下的画板,出现了更多色彩,“是中国电建给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幸福童年。”院长阿米尔眼含热泪。

  宋晓明说,每次从孤儿院离开,孩子们都会自发的从房间跑出来,齐刷刷的向他挥手告别。他感到自己身上的胆子更重了,“一定要把项目干好,才能对得起这些热爱我们的民众和孩子。”

  回来的路上,我们遇到了拉着一车芒果到集市售卖的罗菲库尔父子。看到那辆熟悉的汽车,父子俩立刻停了下来,每人抓了几个芒果,非要塞给我们,“感谢你们保护了我们的家园,并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

  

  向灾民捐助生活物资

  去年夏天,连续的降雨导致洪水泛滥,贾木纳河沿岸村庄众多房屋被淹,家中物品不及时搬出,将损失惨重。项目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人员、车辆帮助村民搬运家中物资,并在项目篮球场搭建了帐篷供受灾村民居住,每天向他们发放大米、牛奶、饼干等食物,帮助他们一起战胜困难。

  作为一名当地分包商负责人,阿齐兹的面部表情经常会出现“不可思议”。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工程建设的“中国速度”,在孟加拉同样规模的电厂,至少需要三到四年才能建成,而中国电建仅仅用了两年。同时,通过学习中国先进的设计理念、管控方法和施工技术,让他的队伍能力提升了很多,对他们以后承建项目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当地开展“冬送温暖”活动

  扩宽道路、巡诊赠药、对口帮扶、社区捐赠、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锡拉杰甘杰电站在顺利推进同时,电建人一项项社会责任活动,也在那片宁静的乡村不断进行着。

  两年多来,项目团队为当地累计修建扩宽道路20余公里,维护修缮公用基础设施20余件次,巡诊赠药500余人次,对口帮扶10余家,举办社区捐赠活动10余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救助受灾村民300余人次,被锡拉杰甘杰县政府授予“杰出贡献企业奖”。

  采访结束后,走在通往锡拉杰甘杰电站平坦的大道上,两侧馥郁的芒果树硕果压枝,一片金黄。几位身着整洁工装的中孟籍员工健步走来,在他们清澈坚定的眼眸中,收获季节的“金色芒果”,不仅是对电站工作的热爱,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作者:耿兴强 王锴 钟洪明)


(责任编辑 :苗苏)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