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阿卜杜勒·萨米:中巴经济走廊将引领巴基斯坦走向进步与繁荣

2019年10月30日 20: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10月31日讯(记者 元小娜 王泽彪) 30上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丝绸之路学院等主办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国际会议”在武汉开幕。

 

  2019年10月30日,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投资委员会项目主任阿卜杜勒·萨米(Abdul Samie)出席“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国际会议”并致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扇引领巴基斯坦走向进步与繁荣之门

  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投资委员会项目主任阿卜杜勒·萨米(Abdul Samie)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说,巴现任政府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扇引领巴基斯坦走向进步与繁荣之门,它提供了许多发展机会。巴政府承诺将尽一切努力使之成为真正的贸易与经济走廊,确保市场准入、工业转型、社会经济发展、扶贫和农业现代化,把瓜达尔港发展成为石油城市和转运中心。

  萨米说,中国投资者的兴趣与巴工商界的热切期盼将会确保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双方将在汽车、大理石材、建材、信息技术、化工、纺织、农业和渔业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并大力推动两国中小企业之间展开合作。

  中国是瓜达尔港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萨米说,巴政府认识到瓜达尔港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重要支柱的意义,认为中国的承诺在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其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瓜达尔港口、瓜达尔自贸区、东湾高速公路、新机场和卫生和教育项目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确定已经成为该市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还为瓜达尔以及俾路支省的青年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萨米还说,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瓜达尔航线有潜力成为中亚各国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他指出,中巴经济走廊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其他国家对瓜达尔的投资。沙特对瓜达尔高达100万美元的炼油厂和化工厂的投资将会为巴减少30亿美元的原油进口开支。

  加快经济特区建设 扩大对华出口

  萨米表示,经济特区将通过基建方面的投资或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加快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巴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争取更多的中国投资并扩大对华货物和服务出口。萨米指出巴海洋渔业有很大的出口潜力,但是急需提升,需要引进世界先进的捕鱼方法和鱼类加工技术。巴方希望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发展造船业、建造厂房以及海洋渔业保鲜所需要的制冰业。

  中巴同意建设“2+1+5”旅游发展带

  根据中巴经济走廊长期发展计划,中巴同意探索建设“2+1+5”旅游发展带,即,以卡拉奇港和瓜达尔港为2个中心,沿海旅游带为轴心,以及5个旅游区:吉沃尼-瓜达尔旅游区、切尔切奥旅游区、奥马拉旅游区、萨米尼旅游区和凯蒂班德旅游区。

  2019年10月30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国际会议在武汉开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泽彪/摄

  出席会议开幕式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傅安洲、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吴建民、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帅传敏教授、人民出版社编审陈登等。巴基斯坦拉合尔政府学院政治科学院院长、中国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哈利德·曼苏尔·布特(Khalid Manzoor Butt)以及部分巴基斯坦在华留学生。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嘉宾围绕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地区投资与就业增长、建设与减贫问题、经济特区与产业发展、中巴教育合作以及安全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2017年3月底成立,为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致力于成为中巴两国沟通的桥梁、推动科技、经济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的平台。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