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论坛快报:巴基斯坦可借鉴欧洲研发和知识共享模式

2019年03月12日 13: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3月12日讯 据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消息,巴基斯坦《论坛快报》3月11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全球化是现代世界的特征,其基础是源自创新的强大科学知识经济。它取决于培育推广研究和发展(R&D)文化,而这进一步取决于熟练和受教育的人力资本。文章称,通过产品和流程创新,加大研发力度,以提高巴基斯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势在必行。加大研发力度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但所有这些转变都需要一个涉及国内外的庞大而复杂的利益攸关方网络体系,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干预政策、财政和合作。文章称,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促进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思想交流,从而提高研发能力。通过有效的合作,发展强大的研发文化和知识共享仍然是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尽管现实上,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关于问题的成因:文章指出,在巴基斯坦,由于缺乏适当和精简的专门研究培训机构,以及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研发工作受到限制。虽然几十年来,通过几个外国研究资金支持,巴确保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但由于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少数研究智库无法吸收新的人员。现有的研究机构和协会越来越依赖于借来的研究理念和技术,这些理念和技术阻碍了通过创新方法投资和促进研发的动机。获得充足的研究资金也成为一大问题。虽然今年27亿卢比的拨款与去年8.7亿卢比的拨款相比令人鼓舞,但这一数额仍不足以启动巴基斯坦各地的大规模研发工作。同样,研发与经济增长和发展之间的联系也面临着政策执行失败、政治不稳定和能源危机。因此,在研发投资的注入和最优化利用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阻碍了巴基斯坦产品和工艺创新研究的商业化。目前,有限的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研究,例如探索一般理论和基本的社会经济情景。另一方面,私人研发投资主要注入到应用研究中,以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流程创新为重点,受利润驱动。两种渠道的合并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达到标准。

  文章在分析欧洲发展经验时指出,与巴基斯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欧洲国家已经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战略,致力于通过创新来创造就业、促进研究和推动产品商业化。欧洲国家在研发上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而巴基斯坦仍未达到这一目标。尽管巴基斯坦试图应对气候变化、老龄化任何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行业技术能力,但仍未像欧盟一样建立一个跨越国界的欧洲研究领域机构。文章称,南亚地区现有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平台有能力促进各国按照欧洲共同体的研发和创新国家理念开展合作。巴基斯坦可以参考《里斯本议程》,通过开发持续的研究项目解决优秀人才、著名研究人员和创新者的外流问题。采取社会保障津贴和工作保障等措施帮助巴基斯坦建立强大而持久的研究人员基础。该计划可以从更侧重主题的跨国界研讨会、讲习班等开始,以促进沟通交流。巴还可致力于开发商业化的合资企业,以便生产可行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的盈利动机无疑可以帮助解决研究实践薄弱的问题,确保与工业伙伴的牢固关系,并找到相关市场。在这方面,政府机构可以制定强有力和有利的法律,促进学院与产业界的合作,并为项目提供有吸引力的资金。

  文章最后指出,研发是创新的动力。这种创新能否转化为巴基斯坦和整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设施和合作。这些决定了利用创新思想和技术生产可行产品能否成为现实。为了获得最佳效益,必须通过大学- -研究机构- -产业不同领域加强合作联系。由于研发的成功取决于熟练人力资本的开发,因此必须强调学术质量,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技能,目前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培训方案。政府还应支持研发计划,提供广泛的资金,并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为外国资源配置铺平道路。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