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采访札记 福建人在巴新

2018年11月15日 09:3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1月15日(莫尔兹比港特派记者 翁东辉)巴布亚新几内亚也许是地球上有待开发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对于旅居巴新的福建人,有人说这里是地狱,也有人说是天堂,更是冒险家的乐园。

  记者在首都莫尔兹比港看到一幅幅方兴未艾的建设景象,因为APEC,莫港迎来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良机,虽然贫穷落后依然较为普遍,路上抢劫时有发生。在偏远的渔村,在热带雨林深处,数以万计的原始部落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与现代生活几乎隔绝。

  图片说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国际会议中心前传统舞蹈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翁东辉/摄。

  这就是巴新,神秘而又充满魅力。一代又一代来自福建的侨民就象榕树一样在这里落地生根,顽强生长,终成枝繁叶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旅居巴新的福建侨民多达上万人,占了整个巴新中国移民的八成以上。

  海者,闽之田也。福建人“出海耕田”兴于唐宋,高潮则是明代随着郑和船队下南洋,现如今遍布全球各地的福建籍华侨已达1500多万人,其中不乏富商巨贾,但更多的是还在拼搏奋斗的年轻一代。

  图片说明: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工艺品市场一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翁东辉/摄。

  薛辉雄来自福建福清,俊朗帅气的外表很难看出他在18岁时离家闯荡澳大利亚吃了多少苦!他在土澳白手起家,又在巴新打拼了10多年,现在拥有数家澳洲跨国能源企业,在巴新则主要从事房地产和能源开发。一些新来的福建老乡有机会就向他请教生财之道,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入乡随俗的道理,很少谈他曾再次被绑票的经历。他认为,中国商人到这里做生意,需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当地社会和文化,这是事业发达的前提。一些老华人经常说,当地人吃饭靠棵树,穿衣靠块布,讲话基本不算数!但真实情况是很可能你们的交情不够深,他接触到的多数巴新政府官员及社会精英还是非常守时守信的。薛分析说,巴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明晰地分为家族内和家族外的二元文化。家族和部落都保存着很传统的文化和习俗,比如家族财产通常不分割,家族成员间存在非常强的互助和依赖关系,村里事务由村长和长者做主。同时,巴新人的社会人际关系却受其民主政治文化影响。巴新在大多数人口还是文盲且极为贫穷时实行了选票政治,多党制和政治承诺空洞化,让其选民特别看重短期利益。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性,要努力去尊重它和适应它。他特别提醒说,并不是国内人想象的认识结交几位部长高官就能摆平所有事情的,新移民应该更广泛地融入当地社会,而真有一天发财了,也要想着尽量回馈社会。

  图片说明:巴新海域盛产金枪鱼及其它海产品。图为莫尔兹比港著名的KOKI渔市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翁东辉/摄。

  在本地号称“建材大王”的福建连江人林振光,外表胖乎乎的,一脸诚恳,很难与“大王”的身份划等号。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和他的长兄林承豪一起,也是一无所有到巴新来,经过10多年打拼,成为远近闻名的巴新最大建材供应商。问起为啥事业如此成功?他憨憨一笑,真没什么,我们就是肯干能吃苦。在印象中,海外福建人似乎都特别能吃苦耐劳,我想,这种“宝贵险中求”的基因也许历经上千年来一直流淌在福建商人的血脉中。他们无不低调内敛,却异常精明把握生意机会,因此能够在最为贫瘠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新一代投资移民的心态和想法同过去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他们或许追求更高,走得更远。接受采访的几位福建籍侨民都认为,巴新也在发展进步,当地华商要有长远发展规划,以论持久战心态,沉下心去融入当地社会,提高自身的技能以适应当地社会更高层次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巴新华商多聚集于技术水平较低、易受冲击的零售和服务行业,他们建议新来者应看准形势,积极转型。而转型的关键点是打好“中国牌”。他们说,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用”过来人”身份站在战略制高点,在巴新正在启动的经济发展前沿跑马圈地,抢占商机,做好中巴新的商贸文化桥梁,利用融通当地文化将资源与国内投资者共享!为此,他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脚站巴新,背靠祖国,放眼全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巴新紧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待扬帆起航,进入新时代,巴布亚新几内亚这颗南太平洋岛国璀璨明珠,必将发出更加耀眼光芒。


(责任编辑:苗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