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创新引领全球的时代正在回归

2017年12月06日 10:2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袁 勇

  在2017年《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现场,嘉宾正在热烈讨论。 本报记者 袁 勇摄

  12月5日,2017年《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除《财富》全球论坛外,《财富》杂志主办的又一个著名财经会议。

  过去16年,《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每年夏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彭举办,汇聚了全世界创新经济领域的众多佼佼者。今年是该会议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举行。正在中国发生的创新革命,成为嘉宾们在会议上探讨的焦点。

  《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第一次离开美国,就选择了来中国举办,原因何在?“中国的整个经济体系非常活跃,创新层出不穷,我们想邀请中国的科技企业家们和硅谷的同行们进行对话,互相学习。”时代公司首席内容官兼《财富》杂志总裁穆瑞澜说。

  Priceline创始人、Upside Trave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伊·沃克认为,中国正在找回引领世界的地位,“16世纪之前,中国的发明引领了世界,后来中国逐渐落后了。现在中国创新引领全球的时代正在回归”。

  从一个技术“跟跑”者和学习者,到如今全球创新的主要驱动者,是什么让中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快手科技合伙人兼首席内容官曾光明认为,中国的创新首先得益于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也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互相成就。“在中国,十几亿人的生活水平正在快速显著提升,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创新经济成长的沃土,同时科技创新又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就可以让几亿中国人都获得同等的信息,接受相近的教育。不管你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还是在偏远乡村,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面对面的交流。”曾光明说。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罗镇华认为,中国的创新革命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我在硅谷工作了4年多,回到国内工作已经12年。我觉得美国的创新和中国的创新有一些差异,美国在利用全世界的人才,中国则是在短期内快速崛起,本土化创新力量更强,人才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值得高度肯定,近年来,整个国家的创新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我对中国创新的未来非常有信心。”

  电商是中国近年来最为引人瞩目的创新经济领域之一,无论是拥有的网店数量还是电商占全部零售交易的比例,中国都超过其他任何国家。随着中国电商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在逐步改变其他国家人民的购物方式。

  “中国的电商规模在全球占比达到40%,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这远未达到顶峰。”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华强森认为,中国的电商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世界,比如供应链建设。未来,全球市场将为中国电商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全球化投资将帮助更多中国电商企业成为全球性企业。

  饿了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旭豪对此表示认可。张旭豪还表示,在全球市场进行投资和运营与在中国市场有着很大不同。在一些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向国外企业学习,但是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的电商企业在运营方面有着领先世界的突出优势。一家企业如果在中国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就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中获取成功。

  中国创新型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国外的创新型企业也把目光转向中国,力图将中国市场变成自己的“主场”。Airbnb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内森·布莱查奇克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Airbnb最大的市场。

  “在中国,我们有860万注册用户,还有12万注册房源,年增长速度达到250%。”内森·布莱查奇克表示,中国的旅行市场蓬勃发展,出国旅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帮助Airbnb开拓了市场,“很多中国游客出国旅行,使用过我们的平台以后,回国后也开始愿意使用我们的平台”。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Airbnb做了许多本土化的努力,“我们一直在提升服务水平,并建立了中国服务中心,也努力适应中国的消费习惯,比如接入了支付宝等。”内森·布莱查奇克说。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