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商务部:中拉贸易重回增长通道 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化

2017年10月29日 08:5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崔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9日讯 (记者 崔军)如今,随意走进北京的一家大型超市,都会发现有许多来自拉美的食品,如智利的车离子、三文鱼、红酒,智利秘鲁的蓝莓,哥斯达黎加的菠萝,墨西哥的鳄梨,厄瓜多尔的香蕉和白虾,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的牛肉等,这是中国与拉美贸易产品多元化的成果之一。

  来自商务部的消息显示,在连续多年增长乏力,特别是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后,中国和拉美国家的贸易今年重回快速增长通道。今年前8个月,中拉贸易增长了18%,而且进出口实现平衡。

  商务部美大司商务参赞邵英军女士10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中拉媒体论坛上透露,今年1-8月,中拉贸易额达到166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出口835.3亿美元,进口83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8%。

  在重回增长通道之时,双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中国对拉美地区的出口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而中国从拉美进口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能矿产品外,大量的拉美农产品进到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商务部表示,将积极支持和鼓励拉美农产品对华出口,鼓励大宗农产品直接贸易,增加双方工业制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挖掘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潜力。

  过去几十年,中拉贸易经过了一个渐进、积累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中拉贸易额仅为12.6亿美元,2000年双方贸易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6亿美元,此后迅速增长,2007年超过1000亿美元,2011年又突破2000亿美元,2014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63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近几年,受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大宗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中拉贸易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6年的贸易额只有2166亿美元。

  去年,中国发布了第二份对拉美政策白皮书,中拉经贸关系将立足于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岳云霞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双方经贸合作目前正进入升级转型的新阶段,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三大引擎的作用正日趋平衡。中拉贸易已经止跌反弹,年内重获增长;中国对拉美投资过去两年呈现高速增长,拉美继续保持中国第二大境外投资目的地的地位;中拉金融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拉美重要而稳定的融资来源之一。

  据商务部邵英军介绍,2014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两年后,也就是2016年,存量就超过了2000亿美元,达到 2071.5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5.3%。在对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投资领域也更加广泛,从石油、矿产、农业到制造业、电力、交通、金融和电子商务等。中国企业投资拉美时,注重本地化经营原则,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邵英军告诉记者,中拉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的工程承包合作已成为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拉美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国企业依靠相对成熟的技术、设备、施工能力以及管理经验,积极参与。截至2016年底,对拉美工程承包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1435.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85.3亿美元。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合作,商务部在中拉论坛框架下,每年在澳门举办“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论坛”,明年6月上旬将举办第四届。

  推动中拉经贸合作的另一大因素是自贸区建设。中国已经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贸协定,今年与智利完成了自贸协定的升级谈判。据邵英军介绍,智利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置自贸协定的拉美国家,虽然双方相隔遥远,但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新鲜水果进口来源和最主要的红酒进口来源之一。

  对于中拉经贸合作的新机遇,社科院岳云霞研究员认为,中拉经贸合作的前期发展以双方经济结构的天然、静态互补为基础,而双方经济目前的发展则创造了实现动态互补的可能性。中国的经济转型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为拉美提供了商品机遇和资本机遇。拉美的经济转型以需求拉动为特征,如能源、道路等“硬件”投资需求,通信、互联网等“软件”投资需求,以及工业经济升级需求等,为中国提供了市场机遇。中拉之间在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石油化工、汽车、钢铁、农产品、港口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

(责任编辑:于跃)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