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带一路”开创亚欧共同发展新时代

2017年09月18日 11:2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18日讯(记者徐惠喜)“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为亚欧大陆发展搭建了桥梁,法方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亚欧大陆的繁荣稳定发展。这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巴黎会议代表时就“一带一路”倡议所做的最新表态,表明了法国政府对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立场。“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创亚欧共同发展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释放亚欧合作潜力。9月中旬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巴黎会议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亚洲与欧洲可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制度化安排、产业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充分发挥贸易投资潜力,促进亚欧经贸深度融合和经济全面繁荣。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舟楫相望,架起了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欧合作带来新的契机。

  亚欧大陆自然、资本、人力和市场资源丰富,但分布很不均衡;发展潜力巨大,但远未得到释放。亚欧大陆拥有世界最大的经济产出能力,GDP占全球约55%,贸易总额占全球约70%,居住着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但也应当看到,亚欧大陆各经济体的发展不均衡,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互联互通能力仍显不足,内部贸易投资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五通”,旨在促使亚欧大陆人才、资本、技术、商品在更大范围实现整合和有效流动,有力促进亚欧经贸的深度融合和经济全面繁荣。

  我们欣喜地看到,亚欧间的发展战略对接已在双多边层次实现耦合,为亚欧共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对接欧洲整体及国家发展规划,欧盟“容克计划”、东欧国家“16+1合作”、德国工业4.0、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波兰“琥珀之路”等正在与“一带一路”进行相互对接。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最新表态,表明了法国政府对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态度,为亚欧国家间的发展战略对接进行了又一次背书。亚欧各国加强发展战略协调,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等合作,不仅能为双方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最终也将从欧亚大陆的整体发展中受益。

  亚欧共建“一带一路”是多赢之举。对于亚洲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带一路”是摆脱贫困、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49个发展中国家,27个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空有丰富的资源和强烈的发展意愿。“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构建的网络,可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开放,输出优势产能,输入投资、技术和人员,促进本国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帮助经济快速起飞。对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区域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欧洲各国大多是外向型经济,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输出资金、技术、人才、装备和服务,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吸引很多投资,还可以和中国一同投资于第三方市场,撬动更多的资金,促进欧洲经济复苏。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G20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40年,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有一半需求将来自亚洲地区。欧洲国家在大型装备制造、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技术、服务等领域优势突出,拥有丰富的项目风险管理经验。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的长项,高铁、公路、桥梁、港口建设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拥有高性价比,善于攻坚克难。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欧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展开广泛合作。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