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经观点】加息与“缩表”,美联储为何摇摆?

2017年07月13日 13: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地时间7月12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作证时强调,如果美国经济表现大体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今年开始执行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计划。这是继6月议息会议之后,一个月内美联储第二次公开对“缩表”进行表态。这也强化了市场对年内“缩表”的预期。

  耶伦的这次表态,延续了6月对美国经济保持温和扩展步伐的基本判断,微妙的变化来自于其对通胀指标的态度。她在陈述中给出了“美国就业市场与通胀的关联度明显减弱”的判断,强调未来美国通胀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进而认为“未来几年美联储继续渐进加息可能是合适的”。这番表述被市场解读为美联储可能放缓加息节奏,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应声上涨。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7%,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0.7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10%。

  耶伦的这种态度并不突兀。如果梳理近两年来的美国通胀数据走势,虽然2%的指标被反复提到,但是近两年美国通胀数据的走势之中很少接近,更遑论达到和超过。因此,在美联储是否加息的考量中,通胀数据只能算是参考指标而非决定性因素。近期美联储高官的有关态度也从侧面论证了这一点。6月中旬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加息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尼尔·卡什卡里就称,如果是基于实际数据对美国通胀前景作出预测,美联储“不应加息”。结合这些情况分析,耶伦所谓“美国就业市场与通胀的关联度明显减弱”的判断,也有几分淡化通胀数据对美国货币政策可能影响的味道。

  问题在于,美联储一方面再度放出暂缓加息的风声,另一方面则强化年内“缩表”的预期。由于“缩表”可能产生变相加息的效果,那么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政策取向原因何在?美联储“缩表”的底气何在?

  回答前一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审视。其一,在近两年巨量资金流入美国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速却从2015年的2.6%降至2016年的1.6%,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在调升后仍然只有1.4%,复苏后劲乏力甚至于出现新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加,需要留出政策操作空间,但又担心加息步调过快造成负面影响。其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危机前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约4.5万亿美元,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意愿正在不断提升。其三,尽管美联储反复强调政策的独立性,但美国财政政策毫无疑问是影响其决策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和基建计划会带来怎样的变化不容忽视。因此,美联储看似自相矛盾的政策取向,根本上是其政策目标互相矛盾,首鼠两端的结果。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时间内,美联储很大程度上可能以温和缓慢的节奏来推行政策,以平衡各方情绪。

  至于美联储“缩表”的底气,则可以从最近一个月的新闻中寻找“蛛丝马迹”。6月22日,美联储发布消息称,美国34家最大型银行全部通过了第一阶段的年度压力测试,表明这些银行能够承受“企业贷款市场压力增加,商业地产价格下跌35%,银行预计在九个季度内将损失4930亿美元”的最严重情况。因此,5天后的6月27日,耶伦在同英国社会科学院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就全球经济事务座谈时专门提到,“我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重演类似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也不相信我们会遇到”。这实际上是美联储底气提升的一种反映。

  这种底气,对美联储而言是好事,对全球市场来说则未必。“缩表”预期的强化,对近来疲软不振的美元算是好消息,但无疑也会加剧全球市场的资金紧张,考虑到欧洲乃至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可能性上升,“缩表”所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提升。不过,过去两年来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也并非完全按照其预期设想演进,未来的走向也同样受到包括特朗普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干扰。这些变数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提出新课题,如何好好把握,需要认真考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言)

(责任编辑:林秀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