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访日本学者津上俊哉:日本期待"一带一路"商机

2017年07月11日 0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苏海河

  继日本政府派出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领日本官民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日本首相安倍6月初在“亚洲的未来”研讨会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态度,即“一带一路”建设应在开放、透明、公正、考虑项目经济性的同时,不影响借债国的偿还能力和财政健全性。6月16日,安倍在国会答辩中重申了这些观点,这实际上是将政府态度在国会背书。就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态度的变化,《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日本著名国际经济学者津上俊哉先生。

  津上曾是日本通商产业省官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任经济参赞,之后任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为独立经济学者。

  津上说,5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130多个国家派出政府代表团,参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达30人,与会总人数超过4000人,可谓规模盛大。“我不久前访问了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的丝路基金公司,发现那里招募了大量有金融工作经验的年轻专家,与世界同行的合作网络也初步建成。他们非常重视投资回收的确定性。虽然其投资规模不像传说中那么大,但其成熟度很高,给我的印象是其运行正进入良好发展轨道。”津上说。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年来不断发展。津上认为,由于欧洲国家等世界各国积极参加,亚投行已经成为国际开发金融机构。第一年度融资17亿美元的9个项目被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评价为“起步良好”,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支持。

  观察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态度的变化,津上认为美国的态度变化也较明显。3年多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亚投行建立时,美日均投以反对和怀疑的眼光,担心其“变为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工具”,甚至怀疑“这是挑战多年来世界银行承担开发功能的国际金融秩序”。

  就日本政府的态度转变,津上说,他一直担心日本仍在3年多前的旧印象中“思考停止”,万幸日本政府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发展,看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日本的姿态开始变化。这会使日本经济界更加看重“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扩大国际合作的新领域。

  津上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议。他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在考虑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增加人员交流和智力交流等软件建设,同时考虑到5年、10年后的经济社会效果,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技术、质量、环境标准。对亚投行的发展,津上认为其起步良好,但机构与人员规模尚小,应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世界银行、亚行等机构的合作增加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增强其资金环流等宏观作用。(本报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