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球聚焦沙尘暴防治 中国库布其模式受青睐

2017年07月07日 10: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7月7日讯 7月5日,为期3天的国际防治沙尘暴大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落下帷幕。来自联合国及4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代表,经过深入研讨、实地探访,对全球沙尘暴防治、荒漠化治理达成共识。其中,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引发各国与会代表的关注,被视为防治沙尘暴的“治本良策”。

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

  据了解,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是:北美中西部、大洋洲、中亚及中东地区。本次大会举办地伊朗地处中东,深受沙尘暴侵害。过去伊朗每年有20到30天的沙尘暴天气,而现在达到了100到130天。伊朗总统鲁哈尼在7月3日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沙尘暴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生产和生活难题。沙尘暴不是一个国家、地区的问题,是个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解决。

中国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受邀参加大会。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也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在沙尘暴防治和沙漠化治理领域的合作,全方位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时,索尔海姆特别提及了上周访问中国库布其沙漠时的情景。经过30年治理,库布其从沙漠变成绿洲。他认为这就是个奇迹。与30年前相比,沙丘披上绿衣,沙漠土地改造成良田,广阔的沙漠腹地变成太阳能农场。在库布其,挑战已经变成机会,沙漠变得不再可怕。索尔海姆高度称赞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带头人、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为世界“治沙领袖”,并称库布其模式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力度和在沙尘暴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值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借鉴。

伊朗副总统兼环境部长玛苏梅-埃卜特卡尔与王文彪与交流。

  会议期间,库布其模式成为高频词,引发各国代表的兴趣。他们纷纷找到王文彪,了解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细节。伊朗副总统兼环境部长玛苏梅-埃卜特卡尔经过与王文彪的深入交流后,表示感谢中国给世界提供了库布其这样一个成功范例,伊朗愿意学习中国先进的治沙经验和技术,与亿利资源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巴基斯坦环境与气候变化委员会代表表示,沙尘袭卷中东,引发全球关注。他对库布其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希望能够有机会亲眼看一看。韩国代表则说,他们对库布其并不陌生,韩中日定期举办沙尘暴预报和联合研究会议,库布其的生态改善他们有目共睹。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论坛上发言。

  在7月5日的大会发言中,王文彪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绿色发展和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库布其沙漠变绿洲便是其中的成功实践。王文彪总结30年来治理沙漠的理念和实践提炼出三点经验:第一,治理沙漠必须规模化、系统化,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和生态小气候环境,让绿洲、降雨、生物多样性、沙尘成为此消彼长的协同关系。第二,治理沙漠要考虑经济性,要尊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遵循沙漠绿色经济原理,核心就是如何把沙漠的问题变成机遇,把沙漠的负资产变成能产生GDP的绿色资产。库布其30年的实践证明,“治沙、生态、产业、民生”四轮驱动,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是一个有效的模式。第三,治理沙漠必须要有高科技的支撑,要创新种子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产业及技术。亿利发明创造了100多项高端生态技术,如“水气种植法”,10秒钟种下一棵树,效率提高14倍;先后培育出1000多种沙漠里抗寒、耐寒、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建立了生态信息大数据系统;创新应用了无人机植树、盛水容器苗固沙造林等最新技术。

  王文彪在会上表示,30多年前,中国库布其的沙尘暴也和今天伊朗的部分地区一样。那时他和他的团队没有把沙尘暴当作一个问题,而是当作一种机遇,通过持续的商业化治理,今天库布其不仅没有了沙尘暴,而且变成了一座沙漠经济绿洲。他希望库布其沙漠生态实践经验和理念能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国家和地区受益。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