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同铸造“一带一路”建设“蓝色引擎”

2017年07月06日 0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田原

  日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以下简称《设想》)。这既是自2015年3月28日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首次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关于海上合作的最新路线图,还是中国政府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落实的纲领性文件。

  《设想》提出,中国政府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遵循“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开放合作,包容发展;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致力于推动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落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其中,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又是重中之重:一是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二是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三是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

  专家认为,《设想》为实现“人海和谐,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

  一方面,中国近年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各国不断加强战略对接,积极搭建海洋合作平台,海上合作成果丰硕,一批重大项目逐步落地。《设想》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将“海上丝路”建设成为绿色发展之路、依海繁荣之路、安全保障之路、智慧创新之路、合作治理之路,有助于更好推动相关国家携手实现海上互利互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维护海上安全、深化海洋科学研究、开展海洋文化交流、共同参与国际海洋治理。

  另一方面,将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稳扎稳打、切实可行的落实举措。有关专家表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濒危物种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蓝色碳汇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尤其是融资方案,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之路的新课题;整合蓝色经济的发展要素,加强在海洋产业、港口建设运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涉海金融以及北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合作,是相关国家应对世界经济增长困境、增加就业机会和民众福祉的新方向;加强海洋科技、智慧海洋等领域合作,联合打造一批海洋科技合作园、海洋联合研究中心和海洋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共建创新驱动型蓝色经济的新道路;建立海洋高层对话机制和蓝色经济合作机制,欢迎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是完善国际海洋治理格局的新框架。

  “再过几年,也许我就能坐着游艇去中国了,我一定要去看看长城。”听说《设想》出台后,印尼一位名叫玉迪的大学生告诉了笔者他的这个新梦想。玉迪的专业是港务管理,来自北苏拉威西省港口比通。佐科政府希望将这里建设成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因此,已有不少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到该市港口、交通、建筑、能源、建筑等各领域的建设中来。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蓝色引擎”的逐步成型和不断强化,“海上丝路”必将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玉迪的梦想也终将实现。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110千伏荣澄用户变电站投运    2013年05月28日
  • ·珍稀硬币拍出千万美元    2013年01月30日
  • ·铸万亿铂金币"偏方"不靠谱    2013年01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