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一系列电子商务法案进展不一

2017年06月30日 21: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促进电子商务企业销售业务,并使客户可在欧盟境内予以购买,欧盟委员会于一年半前提出了一系列法案,相关法案的协商工作进展程度各有不同。

  委员会希望消除对电子商务企业和网购者的歧视,并通过更易在欧盟境内销售以帮助企业扩大业务。

  一些观察家认为,零散化的方法意味着实现市场较高集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委员会的部分提案存在一些阻碍:成员国几乎鲜有触及与商品销售相关的提案;少数国家反对降低电子书等数字内容增值税税率的计划;两个小国去年对地域限制的高调禁令提出抗议被驳回。

  欧盟行政机构提出该提议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欲提高跨境销售,另一个目标是让企业更易在网上进行销售,消费者更易于电子商务销售商处进行购买。

  委员会引用的2014年数据显示,只有37%的欧盟零售商在本国进行网上销售,同时有12%的零售商在线向其他成员国的消费者进行销售。

  欧洲消费者组织数字政策负责人奥古斯汀?雷纳(Agustin Reyna)表示,“并非一切完美。地域限制、配送成本高以及借记卡限制使得一些消费者网上购物存在困难。”

  来自比利时的欧洲议会议员帕斯卡?阿尔伯特(Pascal Arimont )负责欧洲议会某在线销售相关法案草案的报告,他表示,“每天有3.5亿人使用互联网,其中有许多人在网上购买商品。如果销售渠道发生改变,我们也需要改变相关规则。”

  上周,议会相关内部研究对Arimont提出的将法律中相关规则同样适用于线下销售的提议表示支持,即线上线下销售需遵守有关担保和责任的同一规则。

  Arimont和与数字内容法案相关的主要欧洲议会议员就这两项文件召开了协调会议。如果欧洲议会议员同意将两个法案予以扩展至涵盖离线销售,则此两项法案将共同包括线下商店购买商品,在线购买商品和数字内容。

  Arimont表示,“如果我们对三种销售适用同一套规则,消费者就不必问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我需遵守哪项法律?’在我看来,这是迈向数字单一市场的巨大一步。”

  迄今为止,成员国对于法案如何适用于货物的协商进程更为缓慢。爱沙尼亚委员会主席的一位女发言人将于下月接手处理成员国谈判,她表示,有关该提案的部分内容的谈判将继续进行。“爱沙尼亚寻求推动合同法相关谈判,以确保涉跨境贸易企业家和消费者的法律确定性和明确性。”

  行业团体认为,如果在线和离线商品销售以及数字内容的提案未能达成一致,电子商务企业将不得不继续在欧盟境内应对不同国家的规则。

  游说团体“欧洲电子商务”的政策顾问卢卡?卡塞蒂(Luca Cassetti)表示,“如果不能将此提案的范围扩大至在线和离线销售适用相同规则,那么将不会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亚马逊等大型零售商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法律人员,协助其遵守欧盟各国的不同法律。他表示,“但是,如果是一个中小型企业,那其拥有的资源就不一样了。其在管理在线商店方面拥有的团队可能非常有限。跨境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

  委员会电子商务战略的其他部分在谈判早期就已开始遇到障碍。有关消除电子商务网站地域限制的法案已经成为成员国、委员会和欧洲议会议员们之间的三方讨论。去年,奥地利和卢森堡反对立法,认为这将损害中小企业利益。部长们正在就委员会提出的改革增值税如何适用于电子书、游戏和其他数字产品的提案进行协商。法国在面对欧洲法院因其较低的国家电子书率而施加的压力后,推动削减税率。

  欧盟委员会负责数字政策的副主席安德鲁斯?安西普(Andrus Ansip)在去年提出这一改革时认为增值税提案尤为重要。Ansip当时曾吹嘘说:“委员会正在继续履行其在欧洲解锁电子商务的誓言。”但上月有迹象表明,委员会正在着手研究电子商务领域的新问题。

  行政机构竞争部门DG Comp的报告发现,网络零售商越来越依赖合同规则来限制价格比较工具或其他对竞争对手价格进行比较的市场。委员会将利用这些数据来执行 “对竞争和跨境贸易产生巨大破坏性后果的电子商务业务竞争法”。

  欧洲消费者组织的Reyna预测,竞争管理机构监督公司如何使用算法控制价格的做法存在限制。他表示,“当公司使用价格追踪技术将价格与其竞争对手的价格相关联时,将成为今后解决定价问题的一项挑战。”

译自:2017年6月26日 【欧盟】www.euractiv.com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萨楚拉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