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话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中国正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7年06月28日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中国是未来交通变革的中心

  □ 中国居新能源汽车发展前列

  □ 中国是创业创新最活跃地区

  6月27日,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开幕前,5位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主席和中外媒体见面,表达了他们对本届年会主题探讨的期待。他们认为,与以往的工业革命相比,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中国正在成为实践第四次工业革命理念的引领国家之一。

  中国是未来交通变革的中心

  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之前,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会见了摩拜单车创始人兼总裁胡玮炜、ofo小黄车创始人兼CEO戴威。风靡全国的共享单车、滴滴出行等被认为是中国实践共享经济的范本。为此,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成为全场关注焦点。

  柳青认为,交通业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电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三大革命,将彻底重塑整个交通领域新格局。交通变革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在解决全局效率最优的同时,包容丰富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发展,这正是科技企业要承担的使命。

  柳青说:“我们很高兴看到像很多其他行业一样,交通变革的中心在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有最复杂的、最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的技术也在全球领跑。就滴滴而言,每天服务2000多万人的出行,这是全球其他市场相加总和的2倍。滴滴在包容性增长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作出贡献。2016年有1700多万司机在滴滴平台上赚取收入,其中有400万来自去产能省份的钢厂、煤矿、退伍军人等领域。她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居新能源汽车发展前列

  “电动车中国领跑全球,仅在滴滴平台上行驶的就有20万辆。”柳青提供的数据得到了另一位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的呼应。舒印彪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重大技术的融合。能源革命在生产、消费、技术、体制四个方面发生变革,最终要实现由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

  作为世界500强排名第2位的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围绕充电难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已解决了充电桩、充电技术的研发及技术标准等问题,并打造了六横六纵两环的高速公路充电网络。目前,中国公共充电桩已达到16万个,中国电动车拥有量达100万辆,占全球的50%。国家电网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该平台可以对充电桩的工作状况实时监测和维护,低谷时充新能源电,高峰时向电网卖电,充电桩还可以储能。“这一领域很有前景,充电桩和电网的互动将会更紧密。”

  中国是创业创新最活跃地区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未来将是快鱼吃慢鱼。江森自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穆安礼认为,包容性增长特别重要,适应新技术,要前所未有地快,人们适应变革的速度也要快,要终身学习。

  Vishal Sikka赞赏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他认为,中国市场准入是开放的态势,中国支持新型全球化,为包容性增长带来了福音。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亥姆霍茨慕尼黑中心实验胚胎学与干细胞研究所所长Maria-Elena Torres-Padilla认为,包容性增长将使生物医疗技术方面受益,希望科学家们也能有所作为。她认为,在全球重要技术创新中,中国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在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显示出创新力和创造力的焕发。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表示,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是世界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地区,意味着中国有更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