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巴黎航展上的“中国明星”:C919目前订单已达600架

2017年06月23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李鸿涛

  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到中国第四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鹘鹰”、军用无人机“翼龙”等系列产品,再到刚刚完成首飞的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模型……15家中国航空航天企业携最新技术与拳头产品共同亮相巴黎航展,在高水平的国际平台展示出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整体实力

  第52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于6月19日至25日在巴黎北部的布尔歇开幕。本次航展设有74万平方米的展览区域,共48个国家派团参加,近2300家航空企业参展,其中55%为外国企业,45%为法国本土企业。作为本次航展中的重要参展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中国航空航天企业携最新技术与拳头产品共同亮相,在高水平的国际平台展示中国在该领域的整体实力,并达成多项国际合作协议,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实现从自主研发到走向国际化市场树立典范。

  每两年一届的巴黎航展创始于1909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之一,也是航空航天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的重要盛会。作为巴黎航展的“老朋友”,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携众多“明星产品”第16次亮相巴黎航展,包括长征三号乙、长征二号丁、长征五号、长征十一号等系列运载火箭,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和遥感卫星平台、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宇航级元器件等产品都在本次航展中重点推介。同时,长城公司还在本次航展中展示了“鸿雁星座”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夔龙系统”定位服务、“长征快车”、“太空工场”空间实验平台、“东方红高通量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该公司对外联络处处长佟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获得了长足进步,国际宇航业务稳步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业务初具规模,营销区域和研究中心渐成体系,业务模式持续创新,市场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增强。截至目前,长城公司已累计为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客户提供了56次国际商业发射,包括13次国际搭载发射,已向客户在轨交付了8颗通信卫星和1颗遥感卫星,获得国际客户的广泛认可。本次携众多明星产品参展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全球应用,为国际航天市场提供更多、更优质、更稳定的中国选项。”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也在本次巴黎航展中组织了9大类15项重点产品和系统参展,备受国外专业人士瞩目,包括中国第四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鹘鹰”、军用无人机“翼龙”、L15高级教练机、新一代中型多用途运输机运9E等系列产品都在本次航展中作了多样化的展示。在户外展区中,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王东华处长在介绍“翼龙”无人机时表示:“‘翼龙’是我国大型的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其从设计、生产到供应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完成的,不受任何第三方国家限制,可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配备不同的武器装备,目前已接收国际订单。”6月20日,中国航空工业还在本次航展中与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签署了《中法工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法国达索系统首席执行官夏尔勒斯表示:“中国航空工业与达索系统公司的合作是中法合作的典范。中国近年在飞机、卫星、汽车、贸易等领域的创新与开放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合作。”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也携刚刚完成首飞的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模型参加本次航展,并首次向公众展示了新一代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客舱内部布局。据介绍,于5月5日刚刚在上海成功亮相的C919大型客机目前订单已达600架,成为中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单通道干线飞机。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商飞公司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民机技术创新体系和民机产业体系。随着ARJ21投入市场运营,C919首飞成功及中俄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发展步入研制与运营并行、多型号与多状态并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