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远大集团靠实力抢滩美国市场

2017年06月06日 06: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朱旌

  

  安装在新泽西罗格斯州立大学的远大余热利用非电空调。(郭 辑供图)

  从在美国站稳脚跟到占据非电空调领域近乎半壁江山,远大非电空调一是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二是靠良好的售后服务口碑,三是靠绿色节能技术

  作为空调行业的后起之秀,远大在美国成功抢滩的故事在业内广为流传。

  远大集团是中国较早一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1997年就在美国设立了远大美国公司。如今,远大公司的非电空调覆盖了美国东西海岸的21个州,占领了美国40%以上的非电中央空调市场份额。

  远大美国公司总部位于新泽西州哈肯萨克市。“参加一个国际制冷展,让远大公司有幸敲开了美国空调市场的大门。在那次制冷展上,远大空调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吸引了客户的眼光。在同类国际品牌产品中,美国客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比日、韩品牌价格高出近三分之一的远大空调。接踵而来的美国订单让集团领导层一致决定把海外第一家子公司设在美国。”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回忆道。他说,远大非电空调能成功占领美国市场,一是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二是靠良好的售后服务口碑,三是靠绿色节能技术。

  非电空调是以燃油、燃气、蒸汽、热水、太阳能、发电余热、工业废热等热能为动力,通过溴化锂为冷媒实行热交换的节能技术。相比同类产品,远大非电空调具有低能耗、寿命长,多功能和易管理等优点。一台机器可以满足客户制冷、采暖、卫生热水等多种需求,在能源使用上可以多能源并用,并可使用发电余热,做到制冷完全免费。此外,远大的制造工艺无论是设备外观、材料,还是工艺焊缝,都精益求精。远大非电空调使用钛管材料作为内部换热管,寿命长达60年,是同类产品寿命的2倍。目前,远大最大的单台制冷机组可以满足50万平方米建筑的制冷需求。远大已经取得了美国ASME压力容器安全认证、美国UL安全认证、欧洲PED压力容器安全认证,是目前全球同行业唯一一家企业所有产品均通过了欧美安全认证的公司。

  远大美国公司总经理王曙光认为,远大强大的研发优势是其产品保持世界领先的强大后盾。远大拥有全球同行业规模最大的研发队伍,不断开拓创新,改进技术、升级材料,进入美国市场以来已经升级换代了6代新产品。

  远大公司非常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在美国市场的客户服务也是有口皆碑的。张跃经常以此勉励远大的职工:“第一台设备是销售人员卖出去的,以后的第二台,第三台……都应该是服务人员卖出去。”

  王曙光表示,远大的售后服务都是预防式的,借鉴飞机的维护保养,在产品没有出现问题之前杜绝问题,而不是被动灭火。每台机组出厂前都配备了联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了解机组运行工况,当机组发生故障或出现故障隐患时,系统会立即报警并显示故障状况,服务工程师及时排除故障,保证客户不间断使用。

  经过20年的深耕细作,远大美国公司正一步一步走向合同能源管理的全系统服务模式。远大美国公司副总经理杨得志说:“远大的售后价值还体现在为客户降低能耗上,这也决定了远大服务的出发点和别家不一样。远大售后服务更主要的是搞清楚客户空调能耗,并帮助客户制定节能措施和改进办法,只有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远大的服务价值也才能体现。”

  远大非电空调在绿色节能方面也一直保持业内先进水平。远大非电空调最早使用板式换热器,设备能效与同类产品相比提高40%,比电空调节能2倍以上。远大公司在2001年就和美国能源部合作推广冷热电联产系统。该系统可以将一次能源同时转化为电和冷热,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至80%,大幅降低碳和污染物排放。

  20年风雨兼程,远大公司在美国成功抢滩的故事,也书写了中国品牌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征程。(本报驻纽约记者 朱 旌)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国市场:资产表现两极化    2016年11月21日
  • ·为何美国市场鲜有“妖股”    2015年11月19日
  • ·中国首款民用飞机打入美国市场    2014年11月13日
  • ·高铁或打开美国市场    2014年10月27日
  • ·大众汽车美国市场连跌14个月    2014年06月06日
  • ·日韩车企觊觎美国市场    2014年0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