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一带一路"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

2017年05月15日 0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表示,此次率团赴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在学习和借鉴。佐科认为,东盟国家多位领导人均参加此次论坛,印尼方期待论坛为与会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印尼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重要倡议,才能真正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理解这项重要倡议会将大家引向何方。

  (文/本报记者 田 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进而推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浪潮,势不可挡,但是全球化目前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时间窗口,“一带一路”倡议正当其时,是一个引领新型全球化非常好的抓手。

  (文/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表示,“一带一路”推崇的是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这都是重要理念。对于现在的国际治理,中国的这样一种愿景和规划,展现了长期性、战略性和开放性。当前,在国际舆论中,全球化发展受到很大阻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长远、互赢、互利的,而且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愿景,对世界形成新的格局、对全球化的推进意义重大。

  (文/本报记者 朱 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坚持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理念、兼容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透明合理的经贸规则理念、先进高端的创新创造理念、互鉴共存的人文交流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造条件和有效政策,因为“一带一路”不是援助,而是在尊重市场原则前提下的共商、共建、共赢。 (文/本报记者 顾 阳)

  白俄罗斯经济部部长季诺夫斯基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整个区域都非常重要,这不仅为中国和白俄罗斯带来很多机会,更为经济走廊沿线的国家带来福利,在东西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整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我们正在与中国政府和公司合作建设“巨石”工业园,有许多工业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我确信这只是伟大合作的开始。

  (文/本报记者 周明阳)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表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城市,提到了四大古代文明,提到了丝绸之路是和平的贸易往来,而不是坚船利炮的军事行动,这很有历史感,同时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发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可以发现其内在规律。古代丝绸之路国家的兴衰历史,需要深入研究借鉴。

  (文/本报记者 徐惠喜)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最重要、最卓越的倡议,对于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具有重大意义。欧洲和欧盟正在面对一些来自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欧洲国家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经济体建立更富有战略性和建设性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和其周边地区。我们全力支持这一倡议,匈牙利也提出了“东部开放”政策,这一政策非常注重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文/本报记者 周明阳)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世界经济大国,不只是看GDP排名,而更要看担当了多少世界责任。“一带一路”已经远远超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倡议,它的使命是如何让这个世界更具创新、更具活力、更加平等、更加普惠。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另起炉灶,这是“一带一路”得到全世界范围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文/本报记者 祝惠春)

  马尔代夫驻华大使费萨尔·穆罕默德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非常精彩,明确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会非常光明,就像今天的会场一样,汇聚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因为他们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潜力。马尔代夫是南亚较早一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因为我们相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马尔代夫的经济转型。

  (文/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中国企业在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中,通过为不同国家量身打造互联网解决方案,赢得了国外企业的认可与尊重。习近平主席还提出,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厂。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是一个很好模式,通过创新资源的集聚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这一模式完全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推向全球,让全世界的青年都能藉此实现自身价值。 (文/本报记者 陈莹莹)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