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责任担当。
早期收获硕果累累
得道者多助。“一带一路”倡议,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与义利观为特征,以实现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可谓适应了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顺应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期望发展的共同诉求。倡议甫一提出,国际社会应者云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出席,130个国家派出正式代表,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总裁、世界银行行长在内的6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这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规模盛大、代表广泛的国际会议的举办,与“一带一路”3年多来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的丰富成果是分不开的。
先看政策沟通。在高层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实现了有效对接。截至去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越南“两廊一圈”、印尼 “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土耳其“中间走廊”倡议、欧盟“欧洲投资计划”、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以及APEC互联互通蓝图、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均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中国愿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实施。
再看设施联通。中国推动各国互联互通法规和体系对接,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签署了16个双多边运输便利化协定,在73个陆上口岸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运输线路。与“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与62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在交通项目建设方面,包括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俄高铁、印尼雅万高铁、比雷埃夫斯港、汉班托塔港、瓜达尔港等在内的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立体化的设施联通网络跃然眼前。
接着看贸易畅通。3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贸易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货物贸易平稳增长,服务贸易合作出现新亮点。统计显示,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去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9478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1222亿美元。在产业转型升级、内需持续增长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动下,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了广阔的经贸合作机遇。
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已与22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9822亿元人民币,并与8个国家签订了边贸本币结算协定或一般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协定。亚投行已为9个项目提供了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已签约15个项目,承诺投资额累计约6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促进了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最后看民心相通。为便利人员往来,中国与沿线55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与15个国家达成简化签证手续的协定或安排。截至去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去年一年,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此外,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签署了46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15个国家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我国推动与各国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
源自东方的公共产品
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成为大国、强国后会干什么?尽管中国一再宣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争霸、称霸的老路,但怀疑者仍然不少。翻开世界历史,鲜有大国能做到和平崛起,相反,走霸权扩张路线的比比皆是。对此,中国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出一个旗帜鲜明的回答,“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中国对扩张、争霸或殖民坚决说“不”。可见,“一带一路”是典型的非排他性、非拒绝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二战后逐步确立的,由于历史原因,少数西方国家基于主观偏好和本国利益而长期把持全球经济治理主导权,导致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仍存在着明显的等级性和排他性,效力与合法性均显不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盛行,西方主要大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意愿普遍下降。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大国站出来,承担引领责任,这时候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中国。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的中国,挺身而出,从推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个极具长远考虑的发展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确立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给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优化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旨在改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少数国家说了算的情况,有助于确保多元主体享有更为平等的机制参与权和规则制定权。这是源自东方的国际性公共产品,是世界各国发展所急需、小国没有能力提供、而西方主要大国未能提供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和合作。中国愿意将自身的成功经验与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倡议作为21世纪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管总规划,就是要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的国内规划与外部的建设连接起来,把本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互联互通,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和共享红利。3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正在驱散“逆全球化”的阴霾,为增长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一带一路”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开放合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带一路”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恢弘蓝图,也是横跨亚非欧连接世界各国的暖心红线。这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在新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真实体现。正因如此,去年11月和今年3月,“一带一路”倡议分别写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和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载入联合国文件,彰显中国贡献的公共产品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承载各方殷切期待
“一带一路”提出了一个大思路,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确定的五大方向,犹如中国抛出的五条彩带,把五大洲的各国紧紧团结在一起。“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共建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思路,同时也承载着国际社会的殷切期待。
老挝国家主席本扬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高度契合,它拉近了区域内各国的距离,加强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为包括老挝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必将给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认为,“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将为两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到区域及全球价值链生产创造更多机会,提升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指出,“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减贫和改善民生福祉,强化欧亚大陆贸易和人员往来。
国际顶级智库看好“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合作前景。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欧洲与全球经济治理实验室、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等智库的研究均认为,“一带一路”能够为沿线国家带来普惠效应,并将逐步改变国际秩序。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表示,“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化新格局,是创造和引领世界趋势的决定性力量。意大利主流媒体称,“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化的同义词,将开启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
总之,“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大势,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彰显的是中国完善全球治理的智慧和担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