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方案为世界注入正能量

2017年03月13日 11: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西方面临治理危机、恐怖威胁难以根除……在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人们发出“失序世界”的忧叹之时,中国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找准方向,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的正能量,赢得世界广泛赞誉。

  中国智慧拨开迷雾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2016年中国经济仍保持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势头。回顾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达6.7%,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39%,二者均继续名列世界前茅;展望2017年,中国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6.5%左右。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速为世界作出了贡献,务实的增长目标令世界放心。

  “中国在2016年最大的贡献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毛里西奥·桑托罗认为,对比国际政经舞台“黑天鹅”频飞,“中国的稳定给予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信心”。

  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看来,2016年中国GDP增速达到6.7%,用事实反驳了外界最初的怀疑。他认为,中国政府为优化经济结构采取“三去一降一补”等务实举措,是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积极因素。他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中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远超欧美,世界经济发展将有赖于中国的经济形势”。

  南非大学教授撒贝罗说,中国承诺推行求稳求实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向世界发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在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牵动世界,任何抹黑和诋毁中国的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模式启迪世界

  在人类发展遭遇方向性迷茫的时刻,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和政党开始关注“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希望汲取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不少发展中国家,注重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世界环境中,中国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经济平稳、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健。外界在找寻政府治理、经济发展等新模式的过程中,越来越聚焦“中国模式”,“中国正为世界治理提供巨大镜鉴”。

  英国《金融时报》不久前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正在迅速成为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的领导者。“如果现在大家要想想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未来在哪里,那么就请看一看中国。”

  德国《斯图加特日报》网站刊文高度评价中国在发展议题上的贡献,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能成为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问题的方案的一部分”。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希望借鉴中国“精准扶贫”经验。他说,中国政府为缓解国内贫富两极分化的压力,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攻坚方案,其中包括中西部大开发规划,使中西部相对贫困地区能够搭上全国经济增长快车,共同致富。中国政府为扶贫所作努力和所获成就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行的经验和样板。

  墨西哥伊比利亚大学会计与企业管理专业学者亚伯拉罕·贝尔加拉高度赞赏中国2016年取得的反腐成绩。在他看来,严厉打击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行为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激发了中国的市场活力,这对世界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中国方案引领发展

  今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的决议。

  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这一理念顺应大势、应时而生,体现了中国智慧,代表了人类诉求,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和认可,成为广泛共识。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査沃斯对新华社记者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这一实际情况,鼓励各国通过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共赢,这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联合国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指出,很多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并非是“另起炉灶”,而是积极配合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必需的和相应的补充。(文/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