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史蒂文·乔博:参与“一带一路”将迎来重要机遇

2017年03月09日 18: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翁东辉

  中国经济网堪培拉3月9日讯(记者 翁东辉)近日,澳贸易、旅游和投资部长史蒂文·乔博接受中国经济网驻堪培拉记者专访。他表示,中澳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友谊,中澳日益紧密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乔博指出,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贸易还是从投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国,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国,以及越来越重要的澳大利亚投资目的地。两国的经贸往来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签订了自贸协定之后,双方都受益匪浅。今年是澳中旅游年,乔博表示对此充满期待。

  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发展两国经济和贸易的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乔博说:“对于有着多样性特点的澳大利亚经济来说,我们依赖外国投资来使经济发展的潜力最大化。如果没有国外投资而仅仅依靠国内的产出和储蓄积累,我们不可能实现每年的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我们在审核国外投资时奉行无歧视政策,目前澳政府已经设立一个新机构,即关键基础设施中心,其主要目标是对投资澳大利亚经济中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机制管理和评估。澳政府对外国投资持开放态度,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只拒绝过5次针对特别重要资产的收购行为,约占重要项目审核总数的万分之三。”

    乔博表示,澳中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并实施一年来,双方收获满满,一些商品进出口急剧增加。对澳大利亚来说,中国消费者非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而澳大利亚食品在这方面口碑非常良好。他说:“我们有着非常强大的产品追踪系统,从牧场到盘子都能够追踪溯源。自贸协定有助于澳大利亚商人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不仅仅是对于农产品,自贸协定规定的领域非常宽,还涉及金融和服务等等产业,这就是现在澳大利亚的投资纷纷进入中国的原因。澳大利亚刚在上海的郊区投资了养老项目,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增长,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澳大利亚在老年医疗和健康方面有成熟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这是两国根据自贸协议互惠互利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乔博谈到,澳大利亚经济会坚持持续不断地开放,也正因如此,澳大利亚经济才能保持连续23年的增长,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在政策层面上,澳大利亚将继续与其它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定,更多地参与并推动达成区域贸易协定,以此继续开拓海外市场。例如,澳大利亚正在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商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紧密经贸关系协定”,这是我们紧邻的一个重要大市场,无论是从贸易还是投资量来说双方国家都是巨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希望在亚太地区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乔博认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对中国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利于澳大利亚。中国经济的多样性和投资自由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他说,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盛行的今天,更需要坚定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更需要全球化的视野。在亚洲地区,希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今年能够更进一步,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将为区域各国和地区带来高度贸易自由化、高度的生产机会、高度的服务贸易投资机会等等。 

  最后,谈到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对接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战略,乔博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重要机遇,将给参与方带来重大利益。他介绍说:“我们制定了澳北部开发战略,不仅对整个澳大利亚而且对整个区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机遇。我们计划提供50亿澳元来建造澳洲北部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铁路、港口、通讯设施、水电等等。关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我的理解是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地区间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从亚洲到欧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这是一个好主意,将会带来很多重要机遇。澳大利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方面有很多专业经验,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对澳大利亚明显是个机会。我希望能够将澳大利亚的北部开发政策和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对接起来,实现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