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春节:从唐人街走进海外主流社会

2017年02月07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金鸡报晓,四海同春。在这个农历丁酉鸡年春节,喜庆的气氛远不止充溢在中华大地。放眼世界各地,“庆新春”“过大年”如今也已渐成风气。

  今非昔比。早先只局囿于各国唐人街的中国春节,如今日益走进海外主流社会。春节所蕴含的独特内涵,以及它背后的中华文化精神,正逐渐为海外广大民众所了解和认同,日益生发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春节 世界同庆

  连续第17年,美国纽约地标建筑帝国大厦在中国春节“披上红装”。1月26日、27日两天日落时分至次日天亮,这座102层摩天大楼的顶端,被红黄两色装点得端庄典雅,在纽约的夜色中熠熠生辉。

  春节期间,从北半球的伦敦“世界眼”、圣彼得堡冬宫前的宫廷桥,到南半球的悉尼歌剧院、里约热内卢科尔科瓦多山基督像,世界知名地标建筑纷纷以“春节装”辞旧迎新。

  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维多里奥公园里上百只红灯笼分外耀眼;苏格兰爱丁堡亚瑟剧院,春节音乐会隆重举行,1000多名当地观众盛装出席;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对联、中国结、福字贴随处可见……

  各国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春发表祝词,更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在鸡年春节到来之际,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等许多政要发表贺词,向全球华人送上新春祝福。

  中国精神 感染世界

  和和美美,普天同庆。和谐,是春节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和谐欢乐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春节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也正是基于此。

  放眼全球,战乱、恐怖主义、难民潮等种种问题持续困扰世界,保护主义、排他思维仍在作祟。国际上许多人都认识到,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不论对方国家大小,奉行平等交往的原则,体现了中国所提倡的和谐理念,这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赢得应有的尊敬。”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黑山说。

  与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与宗教相联系不同,春节是以四季变换的开始作为庆祝节日的由头。在即将万物复苏的季节,中国人怀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庆祝春天的到来。

  著名学者张颐武说:“春节源于大自然本身的召唤,是中国‘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象征和谐的节日不会带来文化交流上的障碍与冲击,不论从它的精神内涵还是表现形式来看,都应该并且有条件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科技、社会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世界惊叹。这些伟大成就,见证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等诸多优秀精神。对中国春节的祝福,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欣赏,体现着海外人士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认同。

  中国真情 天下一家

  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最能体现中国人对真情的坚守、对家国和谐的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谈论中国人更为博大的情怀——“天下一家”的信念,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以美好的家庭伦理和家国情怀,寄托着一生的追求,从对小家的爱护和奉献,上升到对国家和天下这个“大家”的真情和呵护。“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怀着这种“天下一家”的情怀,与世界亲善,与各国真情相交。

  今天,“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合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体现着中国人愿与世界这个大家庭中所有合作伙伴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集中寄托着中国人的天下情怀和对创造和谐共生世界的深切期盼。

  这些理念,都正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中国对非“十大合作计划”,与拉美“1+3+6”务实合作,同阿拉伯国家“1+2+3”合作,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同中亚多国的发展理念对接……本着正确义利观,中国真诚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各国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巨大利好。而“一带一路”建设的铺开,更是为世界共同分享合作红利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窗口。

  在互利共赢的对外交往中,中国也收获着热情的回馈。在外国政要们的新春祝福中,人们听到了对与中国的合作更加深入、与中国的友谊再上台阶的热切期待。

  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希望,巴中友谊在新年里不断升温、不断深化;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期望,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长期合作项目顺利落实;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期待,英中关系在新的一年更进一步……

  文/新华社记者 胡 冠 郑汉根

  (据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