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机频爆炸或因电池缺陷所致 三星欲重塑品牌形象

2017年01月23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贾丽

  ■本报记者 贾 丽

  过去的一年,三星电子无疑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由于手机爆炸事件在全球市场频发,三星陷入了“爆炸门”的漩涡之中。

  对于涉事手机Note 7爆炸的原因,三星方面称一直在调查之中。在距离“爆炸门”事件首次爆发五个月后,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三星调查结果是电池厂商匆忙加大产量致使电池出现制造问题。

  三星电子方面表示,事件发生以来,三星对Note 7电池燃烧事故进行深入调查,而调查结果发现锂电池仍是Note 7手机燃烧、爆炸的主因。据悉,此次事件将导致三星超50亿美元的利润损失,同时其去年三星手机全球销量大幅下滑。

  一位接近三星人士透露:“目前三星内部正加快手机新品的研发,三星寄希望于新一型号手机的面世,希望手机爆炸事件阴霾尽快过去,再重塑三星手机品牌形象。”

  手机爆炸是电池缺陷所致?

  三星手机“爆炸门”事件发酵已有五个月之久,如今对于该手机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三星还在调查之中。

  有消息人士透露:“此次三星手机爆炸真正原因是电池尺寸与电池仓不匹配存在制造缺陷,导致电池过热,手机起火爆炸。”

  对此,三星中国相关人士表示:“韩国三星方面将很快召开发布会对这一原因进行说明,后续事宜中国方面也会跟上。”

  去年三星Note 7手机爆炸情况在市场传出,此后该型号手机质量事故在全球各地爆发。三星方面启动召回程序,并宣布永久性停产该手机。这是三星电子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召回事件,也是其面临的最大的考验。

  对此手机爆炸的原因,三星方面一直未有定论。而业内人士也对该型号手机爆炸原因说法不一。除了锂电池被怀疑是可能致使手机爆炸的原因,更有韩国专家认为手机内部零部件、设计问题或才是爆炸主因。

  今年1月初,三星电子曾表示将很快对外界介绍有关Note 7电池燃烧事故的调查结果。虽然官方还未正式透露。不过最近有消息传出,三星此次的调查结果是锂电池仍然是Note 7手机燃烧、爆炸的主因。

  近日,三星官方正式宣布,将于1月23日正式公布Note 7智能手机“炸机门”的调查结果,并表达自己的决心,希望恢复消费者信心。

  一位消息人士称,针对三星Note 7智能手机电池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存在缺陷的电池之所以会发生爆炸并促使三星全部召回了这种手机,是因为其中一部分电池的尺寸不合规,其它电池则存在制造问题。

  据悉Note 7的电池是由其旗下子公司三星SDI(Samsung SDI)和香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消息人士称,由香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电池的缺陷主要与一个制造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是因替换机迅速加大产量而带来的。

  能否重塑品牌形象?

  不过,无论这一调查结果是怎样的,三星受此事件影响,已经蒙受了至少50亿美元损失。

  去年7月份,三星公布的第二季度利润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这得益于旗舰Galaxy S7的强劲销售推高了三星销售额和利润率。去年三季度,受Note 7事件影响,三星移动部门营业利润仅为1000亿韩元,同比暴跌96%。10月份,三星宣布Note 7停产,并称未来将通过扩大Galaxy S7以及Galaxy S7edge的销售,让手机业务实现正常化。目前,三星正大力推动Galaxy S8手机的宣传工作。

  一位接近三星人士表示:“三星手机在全球的销量确实受到影响,不过三星正加快新品的研发,以尽快面对瞬息万变的手机市场,三星新品依旧将定位高端,尽快树立新品牌形象。”

  三星方面称,公司将在其后续新机制造和设计过程中采用新的措施,以避免将来出现任何此类故障。

  不过显然,三星手机要想迅速崛起也面临挑战。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增速大幅放缓,去年的增长不到1%。而同时,三星的市场地位还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华为、小米、魅族等国产品牌的冲击。

  为了避免过于依赖手机业务所产生的影响,三星开始寻求扩大芯片和显示屏面板产能,近年三星向半导体和显示屏面板业务投资数百亿美元,巩固自身在电子零部件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三星手机遭遇“爆炸门”之际,三星电子2016年四季度的营业利润却同比上涨50%,而这背后面板、芯片等上游零部件业务贡献巨大,并成为三星电子的利润增长点。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