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2017年01月18日 07: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这一全球最大规模非官方经济盛会,国际舆论对此高度关注,多国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习主席讲话。国际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治理方案,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习主席在演讲中向贸易保护主义说“不”,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传递信心、提供方向,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瑞中协会主席、前苏黎世市长托马斯·瓦格纳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世界政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一次“具有政治战略眼光的、历史性的、与众不同的”演讲。习主席在讲话中力挺开放的全球经济以及勇于探索具有创新、远见、开放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习主席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共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加强全球联系,并对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抬头“叫停”。与此同时,还将照顾到每个国家的国情。习主席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向世界传递了他对经济全球化造福人类的认知,也发出了增进互信的呼吁。讲话内容令人振奋,为世界经济指明了方向。“习主席的此次演讲将载入史册。”瓦格纳说。

  达沃斯当地最大报纸《达沃斯人》记者芭芭拉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信心与活力,前瞻性地呼吁世界理性看待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之间的有益合作,中国在此方面作出了表率,平抑了世界发展预期中的不确定性,更加注重让民众分享全球化成果,瑞士当地民众对此表示赞赏。”芭芭拉说。

  IHS市场调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纳瑞曼·巴哈维斯指出,习主席的讲话再次提振了市场对全球化的信心,让更多人坚信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健的经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全球化,客观上对保护主义起到了打压作用。中国提出的全球化理念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经贸合作,再次显示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感。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世界应该是多样化的世界,中国和美、欧、俄都是这个世界重要的影响力量。单极化的世界已成历史,多极化的世界正在重新布局。未来的世界政治格局需要接受中国的转变,中国也要适应走在舞台的中间。和平永远是全人类的期盼,和谐的多极化将为人类发展和福祉提供最大可能。迈杰希·彼得说,匈牙利与中国长期保持紧密的良好关系,无论匈牙利政坛如何更迭,“与中国做朋友”是匈牙利包括反对党在内所有政治家们的共识。迈杰希·彼得关注中国的发展,关注能够带给欧洲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存在竞争,全球化是主流,关起门来大搞贸易保护并不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繁荣。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之际,习主席在达沃斯论坛阐述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智慧,相信中国领导人的信心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路透社刊文表示,在当前反全球化民粹主义者影响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讲话捍卫了全球化。当前,美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等多边合作中的表现和作用令人质疑,此次论坛凸显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伦敦国王学院中国问题专家克里·布朗表示,中国领导人的讲话表明,中国愿意填补当前全球秩序出现的空缺,中国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时报》刊文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展示了中国致力于保护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自由贸易等领域取得进展的意愿,展示了中国正在积极捍卫国际体系。

  韩国纽西斯通讯社报道称,习主席在演讲中呼吁全世界对保护主义说“不”,并警告贸易战没有赢家。报道认为,习主席通过演说表达了对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担忧,显示出中国在推进自由贸易过程中将发挥旗手的重要作用。

  (文/本报记者 王志远 李鸿涛 翟朝辉 蒋华栋 杨 明)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分享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智慧    2017年01月17日
  • ·中国倡议推动合作共赢    2017年01月17日
  • ·企盼中国给世界带来信心    2017年01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